黃褐物質成片 料已形成赤潮
珠現棕囊藻勿捕撈游泳
【本報消息】珠海香洲、金灣近岸海域近日出現大片黃褐色不明物質,該市海洋發展局經抽樣檢測確認是一種球形棕囊藻(Phaeocystis globosa),該種藻類是引發赤潮元兇之一,提醒公眾勿在赤潮發生區域捕撈、游泳。
在珠海情侶南路海傍的海水中,出現成片黃褐色不明物質,部分指甲大小的淺黃色類似氣泡狀懸浮物隨浪在海水中浮動,也有似蟑螂翼灰褐色的飄於海面,並在海浪作用下形成不規則的帶狀或成片狀,在珠海度假村南門外的海水中尤為密集,但趨前靠近並未發現異常氣味。
珠海市海洋發展局工作人員到場巡查抽樣,經生態環境部門檢測,確認該物質為球形棕囊藻,淺黃褐色者為棕囊藻活體,深灰褐色則是已死亡的棕囊藻,相關水域料已形成赤潮,去年一月該市也曾因球形棕囊藻引發赤潮。
由棕囊藻形成的赤潮現象,目前在珠海高新區情侶北路沿線、橫琴芒洲濕地至二井灣濕地沿岸、洪灣漁港沿岸、坭灣門水道沿岸、金灣打銀咀沿岸、黃茅海水道東岸等海域均已有涉及。
做好監測應對
珠海市海洋發展局表示,將繼續做好跟蹤監測工作,並提醒公眾藻類可能攜帶很多肉眼無法看見的病菌,容易造成感染或引發過敏等身體不適症狀,籲勿在赤潮發生區域進行捕撈、游泳等活動。同時,藻類大量繁殖會導致海水中的氧氣含量不斷下降並阻塞魚鰓,引發魚類窒息死亡,有些赤潮如棕囊藻死亡後其藻體和藻細胞也會腐爛並產生溶血毒素,可能會對水體環境造成破壞。濱海旅遊、海上活動及養殖等涉海部門應密切關注赤潮動態,及時採取應對措施,減少或避免損失。
據自然資源部南海預報減災中心消息,本次赤潮已涉及廣州、深圳、珠海、東莞、江門、陽江等城市,赤潮可能與近期乾旱少雨、風力較弱有關,藻類聚集於水流緩慢的內灣海域所致。
一周自然消亡
冬春季節是珠海海域發生赤潮的常見季節,赤潮大多在一周左右內自然完成起始、發展、維持和消亡階段,一般情況下無需人為干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