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準音樂廳仍是首要之選
澳門作為“演藝之都”會有甚麼願景呢?“能夠在這裡聽到純粹的維也納愛樂、柏林愛樂、洛杉磯愛樂、聖彼得堡管弦樂團等世界天團的聲音”、“可以足不出戶,欣賞到馬友友、郎朗、王羽佳這些令中國人驕傲的世界級獨奏家的魅力,尤其是他們令人神往的音色。”還有,希望澳門的舞台上不單有令人眼花繚亂的港韓歌星,還有充滿內涵、觸動人心的交響樂、室內樂等國際級指揮家、演奏家、樂團,並且能夠藉着他們來澳的機會,吸引港台日韓和內地的古典音樂愛好者來到澳門,體驗澳門獨特的城市文化。要有這樣的美麗圖畫,一座國際標準的音樂廳不可或缺。可惜的是,澳門回歸祖國已有四分之一世紀,古典音樂的演出場地與廿五年前一樣,只有一個文化中心。
事實上,四百多年前,澳門這個小漁村就是西洋人踏足中國大陸的門戶,西方文化也是從這裡帶到內地,而中國文化與世界商貿也因為澳門獲得傳播和輸出。今天,澳門回歸祖國已經廿五年,小漁村也變成世界矚目的休閒旅遊城市。為了讓澳門多元發展,同時讓澳門經過四百年葡萄牙人管治而形成獨特的文化發揚光大,加上“一國兩制”的優勢,澳門也毫無疑問應在民族音樂與西方音樂交流中發揮獨特作用。如此,音樂廳就是一個必然的配套。
眾所周知,西方音樂像我們熟悉的古典音樂,早已是公認的國際語言,成為一座城市文化的必然要素,所以君不見內地許多名不見經傳的城市為發展文化,紛紛蓋起一座座地標式的歌劇院、音樂廳;在澳門,卻只有一幢幢令人嘆為觀止的高級酒店和賭場。要真正發展城市的文化藝術,令我們自己的城市有內涵,有一座地標式的國際標準音樂廳,應該提到工作日程上,才能為“演藝之都”作有力加持。
□清 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