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月初五日街今昔感懷
翻看最近一期的《中國旅遊》雜誌,以《光影澳門時代變遷》圖片故事專題報道,登載了本澳街道舊式店舖門面圖片,在同一位置開設新店舖,讓讀者自己比較,頗為有趣。這類懷舊生活故事,一直都受到歡迎。
湊巧在同一時段,在成都認識的影友王曉岩,也於微信放上《記憶天津》視頻之外,還回憶他三十多年前,為天津城六百歲生日時刻拍下照片的感言:那時天津“城”還在,充滿了獨特的煙火氣,但隨後不久便把“城”拆除殆盡,原先的四方城變成了記憶和照片。
用上述兩個事例引出今次城市記憶的短文,相信是貼切的。近日有報章以小城的街道歷史變化,刊登了《百年興旺十月初五日街》的新聞報道,剛巧和筆者準備多時的十月初五日街圖片(如附圖)一起比較,談談感受。其中一張是網絡圖,顯示當年的十月初五日街招牌林立,多姿多彩。有六國、裕利、捷安、永明印務、正蘭、李裕興、信發等等。當年的街景,真是睇見都開心!
據資料顯示,澳門十月初五日街一帶商業大街的模式,與葡萄牙里斯本十分相似,自從泗蜢街改名為十月初五日街之後,逐漸整條街成為澳門商家爭相進駐的“黄金商街”,呈現一片繁榮景象。而當時,此街靠近非常繁盛的內港,因此十月初五日街自然成為當時澳門的繁盛街道之一。
上世紀三十年代,雖然已建成新馬路,但因為十月初五日街鄰近客運碼頭,而船運以來往廣東中山為主,且南端接近岐關車站,人流興旺,當年多數商店以這條街為根據地。親友松哥與朋友在上述地點開設勤泰咖啡室,生意火紅,為事業打下基礎。直至四十年代,澳門四家鼎立的粵式茶樓,其中六國、冠男及得來就位於十月初五日街。直至六七十年代,居民仍未習慣到海傍水上街市,故此,鄰近的叢慶南街、工匠巷一帶路邊攤檔,人流異常暢旺。
今天,各類媒體在處理今昔場景新聞時,都慣常在同一位置,登載舊日商舖今昔圖片,增加閱讀興趣。然而,儘管小城舊區街道整體結構未有改變,但大多舊建築都會拆卸重建,大有門庭依舊,人面全非感覺。正如前文提及的成都影友發出對城市變化的慨嘆:“天津的‘四方城’拆卸,變成了記憶和留下照片的影像。”
唐 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