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聽了一場總排
一月三日下午,在一座小城的文化藝術中心大劇場,我觀聽了德國慕尼黑新愛樂樂團(以下稱“新愛樂”)二O二五音樂會的一場總排。
時下,普遍反映外國交響樂團在國內舉行的音樂會,票價較高,一般收入的音樂愛好者難以承受。但小城的“香山文化頻道”的“新愛樂”音樂會,卻免費讓市民出席。這使我想起早期的澳門國際音樂節,所有音樂會都無需自掏腰包。此舉實為在特定歷史時期,薰陶培養聽眾的一種辦法。錯過了很可惜,獲得者很幸運。
“新愛樂”在世界樂壇並沒有大名氣!一眼望去,幾乎都是年輕樂手。但從總排看來,他們都很認真,有些地方,雖一而再再而三,仍沒有厭倦之意。這是首先值得敬而重之的。
演奏曲目包括挪威作曲家格里格(培爾·根特)第一組曲中之《朝景》,《a小調鋼琴協奏曲》,特別是俄國作曲家柴可夫斯基之《第四交響曲》。像這樣的一套曲目,即使由世界級交響樂團演奏,也屬份量不輕了。也是這樣的一套曲目,相對為中國聽眾所熟悉、或所容易接受。
歷史吊詭!老柴的《第四》,可說與我個人運命密不可分!當年,我曾與父親躲在房間裡聆賞。對它,可說熟悉不過!雖然,在處身“新愛樂”總排《第四》時,我沒有產生銘心刻骨的體驗,卻有着第一次聽它時的帶着微漠悲哀的回憶。我預料,當晚,如果有從來沒廁身過現場交響音樂會的人,聽了“新愛樂”演奏老柴的《第四》,起碼會有感性收獲!日後回憶,會帶着感恩的歡樂。
臨末,我想言之:倘若有心想成為一位音樂愛好者,就要多聽音樂,現場的、唱片的。小城已非五十年前的小城,憶往昔,音樂會罕得,唱片也罕得!如今不可同日而語了。蕭友梅先生,榜樣也!有一年,他在柏林竟聽了二百多場音樂會,雖然口袋裡只有錢買三四層的門票甚至站票。
費拉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