針對支援減家庭生育壓力
澳門出生率再創新低,去年嬰兒出生數量降至三千六百○三名,相較前一年少一百○九名,同比下降約百分之二點九,“龍B”效應失靈。出生率走低,不僅對澳門人口結構構成挑戰,更深遠影響社會經濟可持續發展,亟需官民訂策應對。
近年,政府實施了多項鼓勵出生率的政策措施,例如增加出生津貼、臨時性產假報酬補貼計劃(分娩的本地女性僱員享七十日產假報酬)、規範人工受孕並予補助,獲社會認同,但實際效果不理想,出生率依然低迷。現有政策可能未有效解決家庭面臨的實際問題,須要進一步出台措施鼓勵生育及完善育兒支援。隨着傳統的生育觀念改變,許多年輕人傾向推遲或減少生育,甚至不孕。
有團體日前發佈“澳門青年婚育意願研究調查報告”,約三成八的受訪者願意生育,三成六人不願意,其餘人未決定。影響生育意願的主要因素包括育兒開銷(佔四成七)、個人收入(佔五成五)和住房成本(佔三成七)。約三成八受訪者表示,如果托育服務改善,生育意願會顯著提高。
該調查反映,經濟壓力是影響澳門居民生育意願的主要因素之一,尤其育兒開銷、個人收入和住房成本,是居民考慮生育時最關心的問題。經濟負擔對家庭構成了沉重壓力,許多家庭在生育抉擇上更加謹慎。近年不少社會人士建議增加出生津貼,增加對低收入家庭的經濟補貼,推出多子女家庭的稅收減免政策,以及在房屋政策上傾斜。
完善的托育服務會顯著提升居民的生育意願,反映托育服務在提高生育意願中的重要作用。尤其針對雙職工家庭,優質的托育服務可以減輕家庭負擔,鼓勵生育。建議為雙職、低收入家庭及特殊需求兒童提供免費或補貼性質的托兒服務,並設立專門基金資助經濟困難家庭。政社合力完善企業的家庭友善措施。
低出生率、少子化是當代的世界難題,更是複雜的社會文化現象。需要政府和社會共同努力,建立更加完善的社會支持體系,以減輕家庭的生育負擔。
夏 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