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top top
第B08版:新園地 上一版3  4下一版  
      本版標題導航
(遊蹤)落霞飛照紅土地
(老陳尋味天下)冇中文店名的Kuay Teow Saew
(山谷小島通信舍)孩子的孤單與孤獨
(四方聽音)無言的詩
(衆藝館)移動中看誰表演
(時光迴輪)治癒
(胭脂齋)愛己亦可利他
(世相雜議)人才稱號
(筆雯集)剪徑歪風
     [ 設為首頁 ] | | [ 返回主頁 ] |
今日日期:     版面導航
當前報紙日期:
2024 12月29日 星期
 
3上一篇  下一篇4  
  放大 縮小 默认        

(衆藝館)移動中看誰表演

踱 迢

移動中看誰表演

    今年看過(或參與)約十個觀眾移動式演出,有戶外有戶內的,遍佈澳門新舊城區,公園、廣場、街巷、文物應有盡有,觀眾不但需要有體力,還要有方向感。

    回看二○一三年出版的《慢走 · 澳門——環境劇場二十年》,書中將演出以空間分成公共空間、藝文空間、閒置空間和文物古蹟四大類,超過十年的演變,這個分類是否還合適呢?澳門的城市空間在這十年的洗禮中,是否真的可以有如此明確的分類?還是只可分成旅遊熱點或較少遊客的地方?我們可不可以尋找另一些角度去描述這些演出的特徵?

    首先得指出很多在正規劇院以外的演出,觀眾不一定需要移動的,像本屆藝術節陳茗的《她說》,觀眾在指定座位坐着看就可以。只是近年這些特定空間演出中,觀眾需要動起來的機率特別高,不過觀眾關係卻有更多不同變化。例如英姿舞園的《遠行。在腳邊》、怪老樹劇團《夢迴 · 益隆》、兄弟班藝術會《尋城記》,觀眾都要在特定的空間如公園、文物遺址中,聽着導覽式的語音來移動,從一點到另一點都有演出可看,而且都是較傳統的角色扮演,有時加上一些與觀眾的互動。值得一提的是足各藝術社《Howl a bowl》和自家劇場《名園茶聚 · 遠舶之城》這兩部,在形式上看來有點類似上述幾個演出,但它凸顯的,或引領觀眾移動的不是敘事性,而是較接近觀看展覽,編導將視聽元素結合文學性敘事,演員其實更像一個會發聲、動作的展品,甚至根本不需要傳統話劇式的“演技”。

    “評地”回顧二○二三年的劇評人座談中,已提出演出展覽化的趨勢,近的有破藝術空間《我想行開下》和足跡《隨身誌》,遠的甚至可上溯至石頭公社二十多年前在世貿中心的《後太平天國之四×××》,表演從作品的前線退下,甚至只是空間裝置的一部分。

    (二○二四的移動與觀看 · 上)

    踱    迢

3上一篇  下一篇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