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之初 性本惡
俗語說:“生仔唔知仔心肝;生女唔知女五臟。”在這種情形下,要用甚麼方法才可以知子女的心肝五臟?《荀子》說:“不知其子,視其友;不知其君,視其左右。”大概此所謂“物以類聚,人以群分”的原理。
荀子寫過一篇文章,題為《性惡》,他劈頭第一句就說:“人之性惡,其善者,偽也。今人之性,生而有好利焉,順是,故爭奪生而辭
讓亡焉。”他說:“人的本性是惡的,那些善的表現,是人們後天的作為。”其實這篇文章是他針對孟子的“
性善論”而發。文章系統地闡述了“性惡論”的基本觀點。他首先肯定“人之性惡,其善者偽也”,然後用人的生理、物質上的種種慾望來證明“人之性惡”,批駁孟子的“性善”與“天賦道德”等觀點。
荀子在分析“性惡”的種種表現之後,還提出區分善惡的標準,以及善所產生的原理,即“凡人之性者堯禹之與桀跖……小人之與君子,其性一也……凡貴為堯禹君子者,能化性,能起偽,偽起而生禮義。”這是說,堯禹與桀跖先天的本性都是一樣的,堯禹之所以能夠成為聖人,完全在於後天的努力。因此,他認為“途之人可以為禹”,也因此他鼓勵告誡人們“必求師而事之,擇友而友之”。
在這篇文章中,他再三強調了人們後天努力的重要性,強調了教育與環境的影響對人們道德觀念形成的作用,這正是“性惡論”的積極意義之所在。
冬春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