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年年尾接年頭
月曆不算厚,僅十二張,每月撕下一張。周日那天,撕剩最後一張,預告年將盡。
“最後”一詞,難免令人欷歔。相傳耶穌受難前夕,與十二門徒在耶路撒冷聚餐。這一晩的聚餐,即成為後來的聖餐禮(Eucharist)。
最感人的故事是德法戰爭,一位法國教師,對他的學生說:“這是最後一課,這一課還是以法語講授,教的學的都是法國語文。明天就不再是我們的語文了,因為我們目前所處的地方已成為德國領域。同學們要珍惜這最後一課。”
最後的一課,聽來比最後的晚餐更感人,我想甚麼事物,包括人生都有“最後”的一刻,事屬必然,用平常的心態去看待它,那所謂“最後”,只不過是新陳代謝而已。龔自珍《己亥雜詩》:“落紅不是無情物,化作春泥更護花。”
有後必有前,沒有前顯不出後,同樣,沒有最後,無以證明最前。時間如是,所謂“月月月圓逢月半,年年年尾接年頭”。舊的日曆行將報廢,新的日曆亦快出爐,說明歲月的嬗遞,人事的更替。湯之盤銘曰:“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人世間便有新意。
“最後”表過,耶穌最後的晩餐令人欷歔,本來以為就此劃上句號,孰料來個一百八十度的轉變。《聖經》的記載:“耶穌基督為救贖整個人類,被釘死在十字架上,死後第三天復活。”經此一變,無異“最後”又回復到“最先”。或謂這不過是神話,其實一切事物都是反反覆覆的,否極便有泰來,我們以樂觀的心態去面對“最後”。正如移山的愚公說:“父又生子,子又生孫”,後有來者。
冬春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