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有餘力不足的《寶可夢》電競
今年八月,香港的電競圈傳出一個好消息,一位十六歲的《寶可夢》玩家在剛剛落幕的《Pokémon GO》世界賽中殺出重圍,一連擊敗數位地區冠軍甚至是世界排名第一的選手,贏下了這個來之不易的桂冠。
儘管捧回獎盃,贏得滿堂喝彩,然而《寶可夢》電競的另一面卻令人大跌眼鏡。在賽前,這位綽號“蝦皮”的選手曾因不夠旅費甚至無法參加比賽。儘管主辦方提供一定的旅行津貼,但是很顯然這部分津貼的發放對象和金額,都並不足以讓所有選手順利參加。
這一現象不僅存在於《Pokémon GO》賽事中,而是其所屬的《寶可夢》世界錦標賽(World Coronation Series)的家常便飯。這個與動畫同名的賽事也與動畫中所描繪的情況不謀而合,由於其比賽的特殊性以及選手的低齡化,像《英雄聯盟》或者《星際爭霸》那樣以俱樂部形式商業運營幾乎是不可能的。因此選手們的預算也完全是豐儉由人,多數小選手想要參加比賽,倘若不依賴主辦方的補貼,那就只能向父母伸手了。
以《Pokémon GO》的參賽資格規則為例,不同Tier(段位)的選手往往也享受不同的補貼待遇。Tier 1選手不僅可以直接進入第二天的比賽,而且還會獲得全額補貼;Tier 2選手則只能獲得部分補貼;最慘的莫過於Tier 3選手,他們只有參賽資格而已。這個邀請機制基本上也適用於《寶可夢》世界錦標賽其他專案。也就是說除了少數地區冠軍或小組第一之外,其他選手要麼只有部分補貼,要麼根本沒有補貼。
這樣的比賽機制意味着《寶可夢》全球賽在很長一段時間內,仍將停留在同好的興趣交流層級上,難以發展為高強度對抗性的競技比賽,更難招商引資,得到更大的聚光燈和舞台。因為我們可以肯定的是,在各地一定還有許多像蝦皮一樣有天賦的選手,歎息一句“冇錢”之後便將比賽拋諸腦後,不再為了那屈指可數的名額以及更加渺茫的冠軍機會而進行訓練。
從佈局上來看,Pokemon Company近年來無疑希望把這個招牌打響,這一點無論是從星野正昭與騰訊的合作上,還是從愈辦愈大的寶可夢世界錦標賽上都可見一斑。
我們回到蝦皮的捷報上來看,今年拿下桂冠的蝦皮去年其實只是一個中道落敗的無名小將。也就意味着若不是他個人的堅持以及他人的資助,這個冠軍不會花落港島。然而倘若一個電競比賽仍然要求絕大多數選手“為愛發電”,那麼它所能凝聚的也必然只會是一小部分“死忠粉”,人們不會也沒有動力投入資金或精力。在陷入惡性循環的無底洞之前,他們恐怕必須要有所改變了。
留雨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