裙短褲爛為時尙
報載漢服賽為美食節添彩。寓意豐衣足食,相當有意義。有圖顯示,年輕人穿起漢服,氣質盡現。究竟圖中所見是否“漢服”抑或“唐裝”已很難考究,不過肯定不是西裝。
所謂“漢服”,衫長堪掃地,袖大可搖風。看來絕對不是勞動人民的服裝。《漢書 · 文帝紀贊》:“文帝身衣弋綈,所幸愼夫人衣不曳地,帷帳無文繡,以示敦樸,為天下先。”《史記 · 越王勾踐世家》:“身自耕作,夫人自織,食不加肉,衣不重彩。”
西風東漸,今天的衣褲以破爛為時尙,一條完好的褲,故意把它磨穿,前幾個破網,後幾個補綴,視為“有型”。林語堂嘗云,要演講像女人的裙,越短越好,沒有更妙。現在的時髦裝,果眞已做到越短越好。
至於所謂“唐裝”,其實並不是唐代服式。這稱謂只是與“西裝”相對而言,一如樓宇之曰“唐樓”,是相對於“洋樓”。這種“唐裝”,早已被人醜化,凡是乞丐、苦力,在電影、電視上出現,都一律是這裝“唐裝”。近日“唐裝”幾已絕跡。
孫中山先生的仿照童子軍的服裝格式而定。上衣型式為翻領,對襟,五鈕,前胸左右綴方形二凸袋,有軟蓋,衣長及臀,袖長及脈。長褲為前而開,用暗鈕,左右二暗袋,右後臀部挖一袋,用軟蓋。
這種稱為“中山裝”的,在一段時間內視為“國服”,它融合中西形式,別樹一幟,流行過一時。之後,西風東漸,全部西裝翻領,彩色領帶,被西方同化了。
冬春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