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巴門的名稱和位置
葡人曾經在澳門修建城牆,並設立了多個城門,當中三巴門最為重要。查閱古地圖可知,自關閘向南延伸的一條道路常在大炮台西側通入城內。中國官員巡視澳門時,往往從三巴門入城,包括欽差大臣林則徐巡閱澳門的時候。由此可見,確定三巴門的名稱和位置具有重要意義。
需要注意的是,三巴門在不同的文獻中有着不同含義。例如《廣東海防匯覽》載:“建設礮台……初造有三巴門、伽思蘭、娘媽閣三處。”此處的三巴門指的是炮台。有學者指出,三巴門的含義在歷史上多次改變。含義改變極易導致誤解文獻,得出誤論。
此外,原始文獻也未必準確。《澳門記略》載三巴門和花王廟門為不同城門,然而三巴門和花王廟門是同一座城門。先是《側面澳門圖》將三巴門繪於大炮台和花王堂之間,再據外文地圖,該處僅標有一座城門,名為“Antonio Gate”,即“花王廟門”。因此,原始文獻並非完全準確。
學界曾對三巴門位置有不同看法,有大炮台東側、賈伯樂提督圓形地和花王堂街北街口(連勝街新勝街交界處)三種說法。前文已提到,花王廟門只是三巴門的另一個名稱,因此可知城門絕不在大炮台東側。據一八三四年德文地圖和一八五三年英文地圖可推得,城門和花王堂相距不遠,有學者根據《香山縣志續編》的記載確認城門位於大炮台西北側。事實上,賈伯樂提督圓形地位於大炮台北側,城門位於該處的可能性較低。再據城門位於所謂的“安東尼奧街口”附近的記載,學者推斷城門位於花王堂街北街口。在一八五三年英文地圖中,我們可以清晰找到城門,通過城門和街道的位置關係,可推出城門位於上述位置。同時一八六九年街道名冊中,連勝街新勝街均列於城門外,此可作為旁證。另外,有學者通過文獻判斷城門拆毁時間為一八六三年。查閱一八六六年地圖,地圖確實沒有繪製大炮台西側的城牆,僅保留了大炮台東側的城牆。
總結來說,本文簡要介紹了三巴門的名稱和位置問題,並指出文獻並非總是準確無誤,因此選用時必須小心謹慎。
澳門歷史教育學會 黎嘉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