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滄桑一壺茶
老舍筆下的裕泰茶館是一個末日論式的時空體,茶館的掌櫃王利發並未因為時間的變遷與生活的磨煉而走向自我完善與自我價值的實現,而是在命運的審視下,走向了衰敗與滅亡。曾經鼎盛一時的茶館,歷經由晚清至抗戰勝利後的六十年滄桑,最終被憲兵司令部沈處長與小劉麻子一夥所霸佔。裕泰茶館的名存實亡、王利發的上吊自殺,在具體的歷史進程中演繹了末日論神話時空體所預設的末日結局。
《茶館》共三幕,每一幕的開頭都有時間、地點的介紹。第一幕的時間背景是一八九八年(戊戌)初秋,當時正是康梁等的維新運動失敗之後。第二幕的時間背景與前幕相隔十餘年,那個時候袁世凱已死。第三幕的時間背景是抗日戰爭勝利後,當時正是國民黨特務和美國兵在北京橫行的時候。
這三幕劇長達六十年的時間跨度與其間的歷史巨變,在茶館的空間格局上得到了具象化呈現,也在人物的髮型、穿戴、神情等方面得到了“具身性”的體現。晚晴時的裕泰茶館是一個大茶館,這裡賣茶,也賣簡單的點心與菜飯。玩鳥的人們,要到這裡歇歇腿,喝喝茶。商議事情的,說媒拉縴的,打群架說和的,也到這裡來。那時的店面也氣派,王利發高高地坐在櫃檯裡,審視着一切,似乎一切盡在掌握,神氣得很。
到了一九一六年後,北京城內的大茶館已相繼關門,裕泰茶館是碩果僅存的一家。它的前部仍然賣茶,後部卻改成了公寓。牆上的醉八仙大畫,連財神龕,均已撤去,代以外國香煙公司的廣告畫。內掌櫃王淑芬梳時行的圓髻,而跑堂的李三卻還帶着小辮兒。
此時的王利發,依然是茶館的主導者,也是敘事空間的視覺支配者,他主持了茶館佈局與裝飾的“西化”維新,並親眼見證了劉麻子被砍頭。他不知道,在他的視覺支配權之上,是歷史必然性或命運對他的審視。
龔 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