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top top
第B11版:教思 上一版3  4下一版  
      本版標題導航
打造澳門高校經濟圈以促經濟多元發展
“公”與“私”的心理博弈
數智時代的ICT課程
     [ 設為首頁 ] | | [ 返回主頁 ] |
今日日期:     版面導航
當前報紙日期:
2024 10月21日 星期
 
3上一篇  下一篇4  
  放大 縮小 默认        

“公”與“私”的心理博弈

黃素君

    “公”與“私”的心理博弈

    筆者身邊的友人隔三差五就會訴說職場中的事,印象中聽到的苦事比樂事多。甲友人常說其上司對下屬的付出和努力不重視,有時甚至會將集體的成果“私有化”,變成了上司自己向再上一級領導邀功的籌碼。乙友人說其上司老挑毛病,永遠不會一次性說清要求,因此工作的狀態永遠都在“修改”中,令人非常沮喪。丙友人說自己工作的情況則是屬於“死因不明”,不知是甚麼原因,上司總處處為難他,甚至會採取杯葛的態度。而甲、乙、丙三位友人共同的結論是:上司不喜歡他們。不過,丁友人認為或許不是上司喜愛與否的問題,而是公平的問題。丁友人舉例,其同事是個“隱世高手”,聽說早期安排給這位同事的工作都會被搞砸(到底是能力不足還是故意為之仍沒法判斷),之後上司就不再安排工作給他,而這位同事就進入了“在職退休”的狀態。如丁友人所言,努力的同事反而成為了被懲罰的對象。

    由於筆者只聽到甲、乙、丙、丁四位友人單方面的訴苦,所以無法斷定事情的因由,其中是否真的如丙所言之“死因不明”,真的不得而知。然而,倘若真如甲、乙、丙所指的那樣,他們在職場的遭遇與上司的喜好有關,那麼就有問題了。大家都很清楚,交友是屬於互相選擇的性質,很多時候大家的興趣、喜好或人生觀對此起了決定性的作用。然而,職場的同事是另一種關係,即使大家共事幾十年也不一定會成為朋友,但卻不會因做不成朋友,而同事的關係就不復存在。當然,如果採取激烈的手段,例如解僱或辭職,便會終止彼此的同事關係了。

    管理學上的“公”與“私”一般是指公共領域和私人領域,前者通常是指政府機構、公共服務和社會福利等,重視社會責任和公共利益;後者則是指企業和個人經濟活動,主要追求利潤和效率。而上述的例子更多是偏向管理者面對“公共利益”和“個人利益”的決策和取向。筆者回憶起過去學習公共行政課題時,“公共利益”是重中之重的課題,甚至會在管理學的課堂上強調,機構或是企業的利益都是在個人利益之上的。當然,在私人企業中,常有個人和企業的利益掛鈎為共同利益,那麼這就是一種所謂的“雙贏”局面了。從上述例子來看,我們不難發現,筆者的友人們在職場中存在着一種內耗的情況。簡單來說,這種情況不僅折損了機構完成使命和達成目標的成效,還損害着機構的資源。筆者認為,能當上主管的人確有其獨到之處,這是能力的部分,但不見得每一位都是天賦型的主管,或都需要接受一定的培訓,特別是在公共利益和利益共同體這兩個課題上。畢竟權力越大就意味着要服務別人更多,也就是說“公”與“私”之間要達到一定的平衡!

    黃素君

3上一篇  下一篇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