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top top
第B01版:要聞 上一版3  4下一版  
      本版標題導航
習:提升戰略威懾實戰能力
六尺巷為何讓人“很有感觸”?
王滬寧:弘揚優秀傳統文化
滬市長會見英外交大臣
     [ 設為首頁 ] | | [ 返回主頁 ] |
今日日期:     版面導航
當前報紙日期:
2024 10月20日 星期
 
3上一篇  下一篇4  
  放大 縮小 默认        

六尺巷為何讓人“很有感觸”?

中新社記者  梁曉輝


桐城市六尺巷近景 (中新社)

    六尺巷為何讓人“很有感觸”?

    “來這裡看一看,很有感觸。”十七日,正在安徽考察的中共中央總書記、國家主席、中央軍委主席習近平來到桐城市六尺巷,重溫張吳禮讓典故,察看桐城歷史文化展陳,發出如是感慨。

    相互禮讓以和為貴

    六尺巷,因“以禮為先、以讓為賢、以和為貴”的理念影響世人,不僅是當地有名的“打卡點”,也是中華民族傳統美德和社會治理智慧的濃縮展現。

    一條六尺巷,有中國文化的綿長“和”意。

    據《桐城縣誌略》等史書記載,清朝康熙年間,文華殿大學士兼禮部尚書張英在桐城的家人與鄰居吳家發生宅基糾紛。張家人給張英寫信求助,張英收信後回詩一首:“一紙書來只為牆,讓他三尺又何妨。長城萬里今猶在,不見當年秦始皇。”

    張家人收信後豁然開朗,主動退讓三尺,吳家人深受感動,也退讓三尺。兩家各退三尺而成的“六尺巷”,從此青史留名。

    “六尺巷承載着中國古人的歷史智慧,要弘揚好中華民族傳統美德,相互禮讓、以和為貴”,習近平在考察中指出。

    “中華傳統美德是中華文化精髓,蘊含着豐富的思想道德資源。”習近平曾如此指出。不過百米的六尺巷,讓人看到中華民族歷來推崇的“禮之用,和為貴”的處世之道,“和”意悠長。

    文明光芒歷久彌新

    一條六尺巷,有“老巷新傳”的成功實踐。

    現在的六尺巷,其實是二○○二年在原址上復建擴建的。

    據報道,歷史上的六尺巷在戰火與拆建中基本拆毀。上世紀八十年代以來,六尺巷舊址受政府高度重視,一九八五年被列市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正是在對六尺巷的不懈保護中,故事裡閃耀的文明光芒得以穿越時空、歷久彌新,同時也印證了習近平所強調的:保護文物功在當代、利在千秋。

    歷史文化遺產是不可再生、不可替代的寶貴資源。一直以來,習近平高度重視文化遺產保護,作出一系列指示批示,多次在地方考察時牽之念之。此次在六尺巷,習近平再次指出,要加強歷史文化保護,堅持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

    社會治理中國智慧

    一條六尺巷,也有社會治理的中國智慧。

    一方先讓一步,很多矛盾就能找到解決方案。受到六尺巷啟發,近些年,當地人民法院根據六尺巷故事精髓,創新推出“六尺巷調解法”,以聽、辯、勸、借、讓、和“六步”調解群眾矛盾,成效卓著。六尺巷的經驗,也逐漸走出巷口,走向全國。

    二○二三年全國兩會期間,“六尺巷調解法”現身最高法報告。二○二三年十一月,“新時代六尺巷工作法”獲評全國新時代“楓橋經驗”先進典型。六尺巷的精神,在湖北、廣西、山東等地基層政法部門被應用於解紛實踐……

    此次走進六尺巷,習近平強調打牢社會治理文化根基。解決好民生問題,化解好社會矛盾,使我們的社會更加和諧。

    從六尺巷的故事,外界看到中國人面對紛爭、糾紛時的一種應對之道,看到社會治理的中國智慧。今天,新時代六尺巷的故事讓人更有感觸,也再次表明:中國式現代化離不開優秀傳統文化的繼承和弘揚。

    (北京十九日電)

    中新社記者  梁曉輝

3上一篇  下一篇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