了解修建歷史 探究雄關密碼
澳生嘉峪關領略長城文化
由甘肅省委統戰部、澳門甘肅聯誼會聯合主辦的“大手牽小手絲路一起走”澳門青少年甘肅歷史文化國情研習團一行,今日下午由張掖轉抵嘉峪關市,前往嘉峪關關城了解我國修建長城的歷史,探究六百多歲“高齡”嘉峪關依然熠熠生輝的密碼。
(張掖、嘉峪關十七日電)
本報記者 牛寅虎 報道
大數據記錄助修繕
嘉峪關始建於明洪武五年,是明代萬里長城的西端起點,目前已經形成了關城與南北兩翼長城相互守望、墩台與烽燧遙相呼應的嚴密軍事防禦體系,被譽為“天下第一雄關”。
一行跟隨全國民族團結進步模範個人、嘉峪關絲路(長城)文化研究院副研究館員張曉燕的細緻解說,撫磚瓦,登長城,探尋長城保護修繕、長城文化發掘弘揚的嘉峪關實踐,以及長城在保衛國家、維護和平方面的重要作用。
張曉燕介紹,嘉峪關長城牆體共四十三點六二公里,為土質長城,與常見的磚石長城不同,在西北風沙大、日照強的自然環境下顯得尤為脆弱。多年前,風化、開裂、剝落等病害一度對長城的損害極為嚴重,危及城牆安全。但如今,在國家和地方傾力守護以及科技手段加持下,長城一絲一毫的變化都會被日常監測記錄在案,形成大數據庫,為及時修繕提供依據。
歷史豐碑堅韌不拔
浸信中學同學童詠媚感歎,仰望嘉峪關城牆,雄偉壯觀,倍感震撼,不枉“天下第一雄關”之稱。此行了解了長城每部分的作用,意識到長城建造不易。站在城牆上,眼底連綿不斷的長城,猶如生生不息的民族精神,護我中華,巍立不倒。
鏡平學校同學戴宇霏表示,站在嘉峪關古老磚石之下,才真正理解“江山留勝跡,我輩復登臨”。認為長城不僅是一道防線,更是一座文化和歷史的豐碑,象徵着中華民族的堅韌不拔和創造力。
培正中學同學余汶憲、朱嘉培、李翊銘表示,作為澳門學生,能親臨當年雄關,所思所感,乃書本不能及。嘉峪關雖與澳門相隔二千多公里,但兩地同為中西文化碰撞的樞紐,希望回澳後,將嘉峪關的所見所聞介紹更多親朋,為兩地交流互鑒做出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