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top top
第A09版:澳聞 上一版3  4下一版  
      本版標題導航
逾百獸醫獲專業資格認可
(新聞小語)科技推廣精神健康資訊
當局籲勿食生雞蛋製品
今多雲空氣不良
當局多培訓提專科醫生水平
社保基金:未具條件推強積金
     [ 設為首頁 ] | | [ 返回主頁 ] |
今日日期:     版面導航
當前報紙日期:
2024 10月5日 星期
 
3上一篇  下一篇4  
  放大 縮小 默认        

(新聞小語)科技推廣精神健康資訊

夏 耘

    科技推廣精神健康資訊

    生活節奏加快,當代年輕人或多或少都面臨一些情緒問題。有團體與高校合作進行精神健康調查,發現近千五名居民中,憂鬱症風險為兩成七,焦慮症風險一成九。值得注意的是,十八至卅四歲青年受訪者,近四成人受中度至重度抑鬱情緒影響,心理健康風險高於長者,不容忽視。

    年輕一代情緒和精神健康近年響起警號,尤其從學校過渡至社會工作的青年群組,既要面對工作、人際和環境變化等因素,亦要適應身份轉變,使他們感到不小壓力和困擾,甚或影響個人精神健康。

    上述調查發現,逾半受訪者在感到沮喪或焦慮時,無意尋求專業人士協助,多因生活忙碌,或自覺有能力應付,更有人坦言是不想面對,寧可逃避。很多時候,精神健康議題在職場常被視為禁忌,造成受情緒困擾年輕人有支援需要,但又不願意直接求助專業服務單位的矛盾局面。

    近年社交媒體經常討論精神健康問題,部分人如年輕一輩對精神病“標籤化”過於嚴重,加上網上資訊真假難辨,誤以為只要出現一兩個症狀就可能患有精神疾病,不自覺地對號入座,自我“確診”,擔心會被“污名化”,造成過度焦慮。

    情緒本來是人與生俱來的本能反應,能真實反映當刻內心世界的狀態、渴求和需要。每一個情緒都有其存在價值,負面情緒或難以用言語表達,視若無睹只會不斷積壓,並引發濫藥、酗酒,甚至自殘等消極反應,後果嚴重。

    特區政府早前制訂了《健康澳門藍圖》,當中包含推動“預防優先”理念,力求共創健康社區。民間建議未來應針對年輕人設計合適服務,如網上輔導和自學課程,甚至設立“VR情緒體驗館”和精神健康資源站,利用科技推廣精神健康,既增加年輕人求助意慾,也符合社會發展所需。

    鄰近地區有企業特設“心理健康日”,為員工提供各種促進身心健康活動,如冥想、靜修、瑜伽、心理健康工作坊等。本澳企業可借鏡做法,按自身業務性質或員工意向度身訂造適合項目,展現企業對員工身心健康的重視,不但提升員工工作滿意度和生產力,長遠更能促進社會進步和發展。

    夏  耘

3上一篇  下一篇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