雙子星新作掀起三重觀眾熱潮
——觀《詠春》
為慶祝新中國成立七十五周年及濠江月明夜文藝晚會,上個月澳門文化中心上演了近年備受矚目的中國劇場“雙子星”最新力作,也是今年春節央視晚會的舞劇演出——《詠春》。兩晚演出虛無座席,結束後觀眾們自發站立鼓掌長達十分鐘之久。這次的作品《
詠春》,究竟有何精彩之處?
怎麼令粵港澳大灣區乃至全中國的觀眾,在熟悉的題材下再作創新,將中華文化的精髓之處傳達之時,還能給予驚喜的視覺效果,筆者認為這是《詠春》創作的最難之處。它是一部雙非遺題材的舞劇,蘊含兩條故事線,一條是葉問為詠春拳開宗立派的經歷,另一條則是退休後影視燈光師大春回憶拍攝《詠春》電影所經歷的挫折與苦難。這兩條故事線豐富了整個演出的層次感,還能讓觀眾產生觸動,除了因根深蒂固的嶺南文化外,它更是以小人物去看大人物、以現代堅持創作的年輕人去看時代英雄的視角,更是致敬武術之人和創作之人的勇敢與毅力。
葉問是來自佛山的武術家,整個演出的廣府色彩非常濃郁,例如七十二家房客之景便是典型的代表,清晰地呈現出不同職業的市井百姓和地痞流氓等角色。但整個演出是沒有畫外音,每個主題僅透過轉場作介紹,舞台設計也巧妙運用簡易的旋轉式舞台和冷暖燈光對比,展現出雙線故事的轉折和發展。沒有複雜的佈景,畫面側重於舞者們精湛的舞武相融的肢體動作上,堪稱國際水準。表演的高潮來到經典的武館街比武場景,以藝術舞蹈結合五大功夫門派,以葉問的詠春拳為首,相繼切磋南螳螂拳、八卦掌、八極拳、太極拳。全程僅以燈光和屏風就打造出類似皮影戲的效果,屏風後的光影打鬥情節完美展示出中式美感,椅子上的慢動作放大了詠春拳和南螳螂拳的對決細節,開頭戲就直接將現場氣氛拉到高潮。而八卦掌全員是女舞者,從古至今武館大多以男性為主,這種突破傳統性別框架的設置,不僅讓觀眾眼前一亮,也扭轉人們對武術的刻板印象,還完美體驗了優雅和力量的舞武融合。除了詠春拳經典招式“日字衝拳”、“攤手”等,還有六點半棍。來到與八極拳的切磋,在窄巷子內的打鬥是武林切磋中的常見場景,但在窄巷子內以棍對打則是將武術及舞蹈演出的難度加大許多,可惜此處的演出時長較短,不夠另外三個門派的對打看得盡興。來到最後一場與太極拳的競技,以旋轉舞台去呈現穿插街道比武、竹林纏鬥、巷子爭鬥的畫面,台下的觀眾更是有一種門縫中看交鋒、看戲的感覺。四場下來,完全把現場氣氛拉到第一波的高潮。
在大家都以為要結束時,卻來到煽情的一幕。葉問與妻子張永成的離別,還是以旋轉舞台打造兩人陰陽相隔的畫面,也以張永成的家鄉佛山,帶出第二個非遺主題——香雲紗。作為需要非常多複雜工序和依賴天氣、水土等環境的傳統服飾,三角草帽下的舞者們演繹着勞動人民的耕作之美,棕紅色的紗織下,有着詩意般的優雅,舞蹈也再現了著名的“青綠腰”。妻子對丈夫的思念與愛,藏在那未完成的香雲紗中,一種人去樓空的隱忍悲痛,繼在比武場景之後……兩種濃烈的情緒,掀起了場內的第二波小高潮。
《詠春》表達的是一種中國哲學精神,當佛山詠春堂的祖訓聲出現時,現場的觀眾情緒開始高漲。尤其道:“養正氣戒濫紛爭”及“扶弱小以武輔仁”時,表達出詠春雖是武術技藝,但一聲聲訓導的背後更是一種堅持、不屈不撓、強調正直的為人處事方式。兩條故事線的交融更是電影人對創作的執着和中國英雄葉問的精神氣,兩個故事串連起來便是兩個時代的共振。
演出的最後,由葉問帶領之下,所有人都齊心練習詠春拳——傳達着“萬眾一心,天下便是武林”的核心理念。這一場振奮人心,引領整個演出走向第三次高潮,觀眾們自發性起身鼓掌喝彩,可見該舞劇的精神傳達和內容質量都是讓人大為稱讚。
秋 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