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top top
第B05版:要聞 上一版3  4下一版  
      本版標題導航
瀋陽撞鐘鳴警紀念九一八
日學者揭七三一部隊罪證
南京紀念九一八事變
吉林各界緬懷革命先烈
(社論)服貿成中國經濟增長新動能
     [ 設為首頁 ] | | [ 返回主頁 ] |
今日日期:     版面導航
當前報紙日期:
2024 9月19日 星期
 
下一篇4  
  放大 縮小 默认        

瀋陽撞鐘鳴警紀念九一八



瀋陽舉行“勿忘九一八”撞鐘鳴警儀式(新華社)

    瀋陽撞鐘鳴警紀念九一八

    今年是九一八事變爆發九十三周年。據新華社報道,十八日上午,社會各界人士在瀋陽隆重集會,舉行撞鐘鳴警儀式,以銘記歷史、緬懷先烈。

    十四響鐘聲入心

    仲秋時節的瀋陽,天空中飄起了陣陣小雨,已有微微涼意。瀋陽“九 · 一八”歷史博物館殘曆碑廣場巨大的檯曆形石碑上,時間凝固在一九三一年九月十八日。

    一九三一年九月十八日夜十時許,日軍自爆南滿鐵路柳條湖段,反誣中國軍隊所為,遂炮轟瀋陽北大營,震驚中外的九一八事變爆發。

    瀋陽“九 · 一八”歷史博物館館長范麗紅說,由於當時國民政府嚴令“不抵抗”,日軍幾小時就攻佔了北大營、一夜之間佔領了瀋陽城。“這道刻在中華民族心口上的疤,中國人民不敢忘!”

    硝煙散盡,國殤難忘。撞鐘鳴警儀式在嘹亮國歌聲中開始。瀋陽“九 · 一八”歷史博物館殘曆碑前,人們列隊整齊,神情肅穆。上午九時十八分,十四名社會各界代表神情凝重地推動鐘槌,撞響“警世鐘”。十四響鐘聲迴盪在空中,寓意着中華民族十四年抗日戰爭的艱辛歷程,聲聲入心。

    連卅年拉響警報

    警報聲劃破天際,鳴響三分鐘,街道上的汽車紛紛停下,鳴笛示警,行人駐足肅立。遼寧多地也同時鳴響防空警報,共同銘記這一國難日。

    自一九九五年以來,每逢“九一八”這天,警報都會在瀋陽這座城市拉響。如今,瀋陽已經連續三十年拉響防空警報。

    魯迅美術學院的退休教授賀中令是殘曆碑的設計者之一。賀中令說,“殘曆碑的底座設計中出現的骷髏、骸骨的元素,象徵着民族抗戰中犧牲的先烈,殘曆碑主體形如一本攤開的日曆,上面佈滿了象徵戰爭傷痛的彈孔。設計這個殘曆碑,就是想告訴人們,牢記歷史,勿忘國恥。”

    距離瀋陽“九 · 一八”歷史博物館不足三公里,是九一八事變爆發地北大營。作為這一重大歷史事件的見證者,北大營遺址也以一座陳列館的方式講述着抗戰故事。

    北大營舊址陳列館呈現着當年的原貌。陳列館內設置“國難降臨奮起反抗”、“抗戰印記城市榮光”等主題,通過四百餘幅歷史照片、二百餘件歷史文物以及電子地圖、場景復原、全景沙盤等多種現代化手段對歷史進行展示。

    九一八事變後,雖然東北三省短時間內淪陷,但中國人民向侵略者奮起抗爭的拼殺一刻也沒有停止過。

    楊靖宇、趙尚志、陳翰章……一個個令日本侵略者聞風喪膽的抗聯英雄的事跡永遠留存在人們記憶中,並化作一種精神,永久傳承。

    年輕一代報國志

    十四年抗戰期間,中國以三千五百萬軍民傷亡的代價,贏得了最後的勝利。

    前來參加活動的遼寧省實驗中學學生陳嘉榮說,“作為賡續紅色血脈的年輕一代,我們不會忘記那段屈辱的歷史,我們會把先烈的精神融入學習中,把愛國之情轉化為報國之志。”

    范麗紅說,歷史是一面鏡子,記憶是一種力量。“我們講述這段歷史,不是要延續仇恨,而是為了不忘歷史真相,給予今人前行的力量。”

    警報聲響起時,高鐵司機宮志剛駕駛着G912次復興號動車組列車從瀋陽“九 · 一八”歷史博物館附近駛過。歷史昭示未來,中國正以“高鐵速度”走向更美好的未來。

下一篇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