醜東西
俗話說“愛美之心人皆有之”,但最近“醜東西”在內地卻逆勢而上。全紅嬋同款“烏龜對對碰”、 醜魚拖鞋、醜甲、綠頭魚頭套、霸王龍充氣衣、醜萌青蛙勺子……年輕人一邊“吐槽”醜,一邊瘋狂下單。
購買“醜東西”,是一種典型的反諷式消費,即消費者故意購買與自身審美認知、態度信念與身份特徵等消費要素相悖的產品。
此類消費行為隨處可見:人們明知“爛片”卻偏要細細品味,看它到底能有多爛;名校學生的手提袋上印着“世界一流大學渣”;淘寶專門舉辦一年一度的“醜東西大賽”,上榜產品的銷量往往會迅猛增長……反諷式消費所隱含的信息是:我自有判斷好壞、高低與美醜的能力,但我偏要反其道而行。
一些“醜東西”的外觀雖然突破常規,其實有“內在美”。比如奶奶輩穿的紫紅色透明拖鞋、紅綠配色的大花布襖……細細深究,這些“醜東西”所包含的懷舊情愫,為人們提供了難得的確定感與安全感。
一些“醜東西”則彰顯設計師天馬行空的想像,比如腦花形狀的針織帽,隱藏着設計者“帶着腦子上班”的自我解嘲,人們自然願意為別出心裁的文化創意埋單。
其實“美”與“醜”並無絕對的界限。倘若越來越人能從“醜東西”中發現“美”,用另一個視角來看待世界,對推動多元文化交融、創建和諧社會具有積極意義。
雨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