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五九八到一九五三年
地圖上的澳門(十)
本欄早前介紹了九張澳門古地圖,今期就介紹一九五三年澳門市全圖,今期亦是《地圖上的澳門》系列的最後一期。此圖由省澳華南銘記石印承印,雖然精確度實在有限,但是最大的優點是附上大量的街道名稱,關閘、媽閣和南灣之位置同上圖並無大異。
填海是這幾幅地圖的主旋律。巴波沙坊、青洲木屋區和筷子基坊開始成為半島上的住宅區,影響着幾代人的蓮峰球場,作為一個重要的體育場地,為居民們提供一個放鬆的場地。同時,千米長街俾利喇街已經穿達黑沙環。
上文提到的水塘和今友誼大馬路(圖注為“薩喇沙博士路”)以北的區域已經成型,當中還有水機機場、冰場、“外港碼頭”和長命橋等建築。但是最重要的是,這些街道成型的最大功用就是在第二年的首屆澳門格蘭披治大賽車用作賽道。在這時起,大賽車已經走過七十年,今年十一月就會迎來第七十一屆的賽事。
那麼澳葡政府有沒有進行新的填海工程呢?答案是有的。今蘇亞利斯博士大馬路北側之土地就在此時填成了,這個區域出現了今殷皇子大馬路等街道,同時還有亞馬喇前地。可以說,這次填海是為了建設嘉樂庇總督大橋奠下了基礎。
由十六世紀末到現在,澳門這個小城的變化令人驚訝。本文只是在眾多澳門古地圖中選出九幅作一個非常粗略的介紹,但是我們仍能摸索出澳門古地圖的兩個趨勢:
細節化。相信各位一定充分領會到地圖細節的重要性,從第一幅地誌畫開始,澳門古地圖正在不斷地嘗試附上更多細節,使地圖上內含的資訊更豐富。
比例化。眾所周知,人們是很難在失去比例的地圖辨認方位的。正因如此,假如能辨別關閘、南灣和媽閣三地,那麼辨認程度將會降低不少。
無論如何,希望從此各位能更關心這座小城的變化,現時的澳門已經不是十六世紀末的澳門了,經歷過風風雨雨,更顯得現時美好的珍貴。最後引用一句四十多年前的經典金句:“知否世事常變,變幻才是永恆!”
澳門歷史教育學會 黎嘉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