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top top
第C05版:閱讀時間 上一版3  4下一版  
      本版標題導航
敦煌藝術永留傳
春光裡遇見 金秋裡回眸
乖乖做個笨蛋就好
遊戲會讓人生變好嗎?
《重啟人生》
《設立界線,放下為人承擔的惡習》
《成語裡的心理學》
     [ 設為首頁 ] | | [ 返回主頁 ] |
今日日期:     版面導航
當前報紙日期:
2024 9月8日 星期
 
下一篇4  
  放大 縮小 默认        

敦煌藝術永留傳

司徒一凡


《永遠的敦煌:常書鴻、常沙娜敦煌 藝術珍藏集》 作 者:常沙娜 出 版 社:中信 出版日期:2024年1月

    敦煌藝術永留傳

    有這樣一對父女,父親常書鴻被譽為“敦煌守護神”,女兒常沙娜有“永遠的敦煌少女”之稱,兩人在跨越八十餘年的歲月裡,復原、臨摹、整理,再創作大量歷朝歷代的敦煌壁畫,百餘幅作品成為這本印刷精美、裝幀雅致的《永遠的敦煌》之主體,部分作品此前從未公開發表,值得悉心欣賞與珍藏。

    全書按〈從巴黎到九層樓〉、〈永遠的敦煌〉、〈大漠明珠,藝術寶藏〉三部分編排,書後還附錄〈老照片〉和〈作品一覽〉。作者以生動鮮活的文字,追憶父女兩代人的敦煌情緣,解讀敦煌藝術特色,帶領讀者穿越時光,感受千年藝術瑰寶之盛世流光。書中畫作題材豐富,涵蓋了人物、動物、花卉、山水、圖案、建築、樂器、舞蹈、服裝、飾品等,用筆設色高度還原壁畫實景,具有很高的研究價值和藝術觀賞性。而作者對畫作之藝術價值、精神內涵、人文歷史等所作的解讀,不僅專業、準確,而且獨到、翔實,令人受益匪淺。

    作者由其父親一九二七年至一九三六年留學法國期間的一件往事,講述了父女二人與敦煌結緣的源起:某日,常書鴻偶然在巴黎塞納河畔的書攤上看到法國考古學家伯希和編撰的《敦煌石窟圖錄》,驚豔於其中的造像與壁畫藝術,由此決定要返回祖國,守護並傳承敦煌藝術與文化歷史。一九四二年,已是知名油畫家的常書鴻放棄巴黎舒適優雅的生活,帶着妻女來到敦煌,並成為一九四四年成立的敦煌藝術研究所的首任所長。

    而彼時敦煌的破敗景象令人驚訝:“就在我們初到這裡時,窟前還放牧着牛羊,洞窟被當作淘金人夜宿的地方,脫落的壁畫夾雜在斷壁殘垣中,隨處皆是。”那年,在法國里昂出生的作者年僅十一歲。她在書中繼續寫道:“那時候的洞窟是沒有門的,大人們趁着光在洞窟裡畫畫,我就帶着弟弟在洞子裡爬上爬下玩,圍繞身邊的就是鮮豔的彩塑佛像、慈眉善目的菩薩。”

    按父親要求,作者從十五歲開始的三年間,每天都與敦煌研究所工作人員一起去洞窟臨摹壁畫。她將北魏、西魏、隋、唐、五代、宋、元等朝代的重點壁畫全面臨摹一遍,並由此把握歷代壁畫之時代風格,理解畫作內容與形式、民族傳統與西域影響的關係,為日後研究、傳承敦煌藝術奠定扎實基礎。書中就有多幅作者在此期間的臨摹作品,已然達到相當高的水準。

    在父親臨摹作品《化城喻品》旁,作者回憶起往昔時光:“父親自比苦行僧,將在莫高窟的工作比喻成修行。每當走不下去的時候,他會看一看這幅畫,默默告訴自己,不管多苦,前方必定是一條豐盛之路。”

    作者後來投身於工藝美術設計與教育事業,先後在清華大學、中央美術學院任教,曾擔任中央工藝美術學院院長。她牢記父親“不要忘記你是敦煌人”的教誨,繼續對敦煌藝術進行整理、傳承並發揚光大。在書中,作者寫道:“我父親那一輩人,用青春歲月守護着敦煌,我盡我的能力將他們保護、研究的珍貴傳統遺產,以實踐應用、教學等方式承前啟後地傳播下去。”

    一九五二年,作者將敦煌的鴿子元素運用到工藝美術設計中,為“亞洲及太平洋區域和平會議”設計出“景泰藍和平鴿”裝飾盤和絲巾作為國禮,受到好評。北京人民大會堂建設期間,她受敦煌壁畫藻井圖案啟發,為宴會廳天棚設計了具唐代風格並由花瓣構成的圓形浮雕造型,令傳統與現代、造型與功能得以完美融合,至今仍在人民大會堂宴會廳熠熠生輝。

    作者還為香港志蓮淨苑設計過佛像。她將莫高窟四十五窟、三二八窟的盛唐佛像組合在一起,以石青、石綠、土紅、土黃為主色調,佛像的服裝、色調、圖案都按深、中、淺的形式表現,背光雕刻細緻,比例尺度勻稱,令美輪美奐的敦煌佛像藝術重現香江。二〇一七年,八十六歲的作者用兩個月時間重新繪製的文殊菩薩像,被中國美術館永久收藏。

    今年九十三歲的作者,其最新作品就是央視“春晚”舞台背景的“年錦”圖案,為觀眾帶來一場源自敦煌藝術的絕美視覺盛宴。

    司徒一凡

下一篇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