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非合作促非洲發展
近年來,一項項中國農科技術在非洲大陸生根發芽,一項項中非農業貿易便利化措施陸續落地,豐富非洲人民的“糧袋子”和“錢袋子”,切實推動了非洲民生改善和經濟社會發展。
近日,新華社記者在非洲多地採訪,切身體驗中非農業合作蓬勃開展。
我助種節水抗旱稻
從肯尼亞第二大城市、“東非第一大港口”蒙巴薩向內陸行駛大約一百公里,一塊“與眾不同”的田地映入眼簾。記者一路上見到的要麼是玉米地,要麼是甘蔗田,而這裡是已經收割大半的金黃的稻田。
說這塊田地與眾不同,還因為這裡雖然種的是水稻,但地裡卻沒有水,而長出的稻穗依然密集飽滿。這種水稻便是上海市農業生物基因中心研發的節水抗旱稻,專門面向非洲市場,已在這裡成功試種了七年。
受厄爾尼諾現象影響,肯尼亞多地去年遭受乾旱影響,糧食大幅減產,蒙巴薩地區也未能幸免。事實上,乾旱是非洲多國多年來共同面臨的問題,對非洲糧食安全構成重大威脅,節水抗旱稻為非洲保障“糧袋子”提供了新希望。
“這種新品種水稻特別適合在沿海地區種植,單位面積產量是當地品種的好幾倍。”肯尼亞農業和畜牧業研究組織專家約翰 · 基馬尼告訴記者。目前,肯尼亞百分之八十以上的大米依賴進口。來自中國的節水抗旱稻有望於年內在肯尼亞通過新品種認定,助力這個東非國家實現糧食自給自足的目標。
自貿協定助毛出口
二○二一年一月一日,中國——毛里求斯自貿協定正式生效,這對世代從事甘蔗種植的岡尼斯 · 布魯斯一家是個好消息。
毛里求斯位於非洲東部,甘蔗是這個島國最重要的農作物,毛里求斯也因此被稱為“甜島”。在毛東部弗拉克區布魯斯家的甘蔗園,記者看到高約兩米的甘蔗整齊排列在田間,五六名工人忙着收割甘蔗,然後用卡車送往附近工廠加工成蔗糖。
中毛自貿協定解決了布魯斯的煩心事。協定專門為毛里求斯的蔗糖作出“關稅配額”安排:從二○二一年的一點五萬噸配額開始,每年增加五千噸,直到二○二八年達到五萬噸。在此配額內,毛蔗糖關稅由此前的百分之五十降至百分之十五。
自貿協定“對毛製糖業出口意義重大”。毛里求斯糖業聯合組織首席執行官德韋什 · 杜基拉說。據他介紹,毛全國有大約八千名全職蔗農,整個行業吸納大量就業人口,製糖業對毛里求斯國內生產總值的貢獻率達百分之二以上。
隨着出口量的增大,製糖這條甜蜜的致富路讓毛里求斯蔗農的“錢袋子”鼓起來,承載起他們對幸福未來的期盼。
電商賦能直通中國
在中國電商平台搜索“埃塞俄比亞咖啡”,各式品牌的咖啡比比皆是——“耶加雪啡”、“西達摩”、“哈拉爾”……對中國消費者來說,與埃塞咖啡的距離只有一塊手機屏幕。
中國電商平台的數字化賦能,大幅降低了埃塞咖啡的出口成本,許多埃塞咖啡公司從中受益。
據哈德羅咖啡公司市場開發部主任穆巴拉克 · 艾哈邁德介紹,中國市場對哈德羅咖啡來說極其重要,中國是該公司咖啡產品第三大出口目的地。
除了埃塞俄比亞的咖啡之外,盧旺達的辣椒醬、肯尼亞的紅茶、加納的巧克力、坦桑尼亞的腰果……大量非洲產品正通過跨境電商平台,走進中國千家萬戶。
從肯尼亞的節水抗旱稻,到毛里求斯的蔗糖,再到埃塞俄比亞的咖啡,一個個生動的故事正為中非農業務實合作寫下生動註腳,充分表明互利共贏是中非合作的底色,也一步步推動非洲農業現代化逐步變為現實。
(北京一日電)
新華社記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