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客量從井噴回到正常化
暑假力爭的旅客量,初步交出了理想成績。據官方公佈,七月旅客量重上三百萬大關,八月客量料更可觀。從旅客結構板塊看,有了微妙變化。
港客量自疫後井噴式增長,去年港客高佔旅客總量四分之一,今年佔比逐步收窄,首七月回落至兩成一。當中,七月港客數量近五十九萬,按年減少一成一,環比六月亦減少百分之六,是否傳遞市場轉變的訊息,甚至如商界所言“港車北上”,澳門市場亦被牽動?
回看今年以來數據,每月港客量徘徊在五十多萬至六十多萬水平,漸趨穩定。反觀去年曾於四月及八月突破七十萬客,今年八月會否帶來驚喜?經過一年多的努力追趕,目前港客量已追回疫前九成多,可以說疫後刺激來澳旅遊的意願,基本已釋放,市場慢慢回到正常,甚或出現平台期,要超越疫前高峰,門檻更高。
港澳一衣帶水,故香港成為澳門疫後主攻開拓的市場,並因兩地資訊交流頻繁,宣傳收效較大,下半年的雙慶活動是否具競爭力把港客量再推高峰,需時觀察。
如今港客市場呈現的變化,難免成為商戶隱憂。港人持續北上消費,大勢所趨。如珠海的美式販賣場,去年新註冊會員有三成來自港人;深中通道通車後,中山日與夜,都見港人扎堆。本地商戶憂慮北上消費或攤薄港人訪澳的頻次,不無理由。
再者澳門全城向旅遊業進發,原本做民生的商戶亦開始加入爭取旅客市場;疫後服務旅客的商業面積到營商主體,大幅攀升,短時間湧入大量競爭者,卻又碰上旅客消費力疲弱的大環境,僧多粥少。故不論是開拓內地年輕旅客市場,還是主攻熟悉的港客板塊,商界亦感力不從心。
現處旅遊市場轉變重塑的階段,要摸準旅遊業發展脈搏,旅客消費需求變化需要時間。值得欣喜的是,新增十個自由行城市啟動後,上月成功吸引一萬多名自由行客訪澳。數量雖不算多,但傳遞出政策便利提供的訪澳誘因,或吸引第一次踏足澳門的旅客,能否成功捕捉這些遠程旅客的新增消費力,考驗競爭力。
春 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