寶島建築行(二)
記得早在廿多年前,第一次見到迪化街的介紹是在李乾朗的“古蹟入門”,迪化街作為台灣傳統騎樓商業街道,在書中圖文並茂地解釋。之後,在研究台灣的騎樓與街屋的書籍,再次見到對迪化街建築物的研究。
今次在台北,終於有機會前去一看。迪化街位於台北的大稻埕區,該區在清咸豐年間因為茶葉與布料的貿易而成為台北最繁華的物資集散中心。之後因淡水河淤淺逐漸失去河港功能,且台灣產的茶葉在競爭中逐漸沒落,加上台北市區向東發展、人口大量外移,大稻埕成為台北外圍的一個舊區。
為了吸引商業重臨該區,自二○二三年開始擴大舉辦“大稻埕夏日節”,除了加開多場的煙火秀之外,還舉辦音樂展演、市集等一系列活動。
而迪化街,每逢農曆新年前,都擠滿辦年貨的人。在騎樓下的海味、乾貨,走着確實令我想起澳門的火船頭街和下環街。
迪化街店屋的立面大多以仿巴洛克風格設計,間中可見到裝飾藝術。我參觀時正好有一團來自香港的中學生,在導師的講解下了解該街區的建築與歷史。
走着走着,我走進一間完全對公眾開放參觀的店屋,應該是大稻埕社區協會負責的空間,功能包括在地面層有區內的歷史及商業展示,一樓用作社區會議的場所,二樓有區內一些老字號的展覽,整座建築物非常窄長,前部金字屋頂,中間有天井,後座較矮,金字屋頂,用作社區工作坊及展示室。
我覺得建築物有點像新馬路區的舊屋,其實都是嶺南的“竹筒屋”。嶺南建築的範圍包括廣東、廣西及福建,可能因為福建人將這種建築帶到台灣。
在用作社區展示、會議及工作坊的房屋旁邊,是一座非常聞名的書店,這間郭怡美書店,出名在將舊建築物翻新,集書店、展示與咖啡。該書店二○二二年開業,創辦人是台灣重要的出版人,懷着“閱讀就是力量”的信念而開設該書店。
由於是老房子活化,我特別留意結構的加固、樓梯的修復,在每一層及每一角落,都可以見到舊建築翻新的解說,甚至見到一些舊構件的展示。
因此,該書店不僅是一所售賣書籍的店舖,建築物本身也是一本承載歷史的書(見圖)。
我留意到,這樣的舊建築活化,在台灣不需考慮加設升降機,舊的窄斜木樓梯仍能使用。如果在澳門,這些舊構件因不合符現有規例而需要全部更改,甚至連木樓板都無得留低,需要以石屎樓板更換。所以,在澳門的建築活化,能保持建築物“原汁原味”的甚少,多是重建後仿造的,這也限制了舊建築物的使用。
tianzh.mo@gmail.com
http://tianzh.blogspot.com/
田中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