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top top
第B08版:科技 上一版3  4下一版  
      本版標題導航
智能耳環監測體溫
新太空衣可把尿液轉飲用水?
新型AI或可更早預測癡呆症
最遙遠類星體合併被發現
     [ 設為首頁 ] | | [ 返回主頁 ] |
今日日期:     版面導航
當前報紙日期:
2024 8月13日 星期
 
3上一篇  
  放大 縮小 默认        

最遙遠類星體合併被發現

小 米


天文學家展示兩個正在合併的類星體模擬圖

    最遙遠類星體合併被發現

    過去天文學家已在早期宇宙已發現不少星系、類星體、黑洞,但直到現在,才終於找到第一個在宇宙黎明時期合併的一對類星體。在雙子座北望遠鏡和斯巴魯望遠鏡的幫助下,包括日本東京大學在內的天文學家團隊發現了兩個正在合併的類星體,這對合併類星體是在宇宙大爆炸僅九億年後出現的。這不僅是迄今發現的最遠的一對合併類星體,也是“宇宙黎明”時期第一對確認的合併類星體。

    宇宙黎明時期的時間跨度大約是從大爆炸後五千萬年到大爆炸後十億年。在此期間,第一批恆星和星系開始出現,黑暗的宇宙第一次充滿了光明。第一批恆星和星系的到來開啟了宇宙形成的新紀元,被稱為“再電離時代”。

    宇宙黎明的再電離時代是宇宙學的一個過渡時期。從大爆炸大約四億年後開始,首批恆星、星系和類星體發出的紫外線在宇宙中傳播開來,與星系間介質相互作用,在一個被稱為電離的過程中剝離了宇宙中原始的氫原子的電子。“再電離時代”是宇宙歷史上的一個關鍵時期,標誌着宇宙黑暗時代的結束。在現代天文學領域,探索第一批恆星和星系如何以及何時形成仍是一項重大挑戰,普朗克太空望遠鏡此前提供的資料表明,恆星約在大爆炸後五點五億年開始形成。

    為了解類星體在再電離時代所扮演的確切角色,天文學家一直在尋找和分析遙遠的類星體。類星體即星系中心吸積的活躍星系核,是宇宙中最明亮、活動最劇烈的天體之一,名稱來自於對類似恆星天體的簡稱,又稱為似星體、魁霎或類星射電源,與脈衝星、微波背景輻射和星際有機分子一道並稱為二十世紀六十年代天文學“四大發現”。研究人員已經發現了“再電離時代”的大約三百個類星體,但尚未觀測到正在合併的一對類星體。研究團隊在查看斯巴魯望遠鏡拍攝的圖像時,被一片淡淡的紅色所吸引。為了確認這些天體的性質,他們使用斯巴魯望遠鏡上的微弱物體相機和光譜儀(FOCAS)以及雙子座北望遠鏡的雙子座近紅外光譜儀(GNIRS)進行了後續光譜分析。結果證實,這些物體是類星體。

    研究人員表示,宇宙自大爆炸後一直在膨脹,這代表早期宇宙比當前小很多,早期星系更有機會相互作用、合併,並促進類星體形成。類星體是由超大質量黑洞提供動力的星系,由於星系中心的超大質量黑洞正在積極進食大量氣體、塵埃,物質劇烈摩擦從而發出極明亮光芒。“再電離時代”將最早的宇宙結構形成與人類觀察到的複雜宇宙聯繫在一起。通過研究這一時期的遙遠天體,有助人們進一步了解再電離過程和宇宙中第一批天體是如何形成的。

    小    米

3上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