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top top
第B08版:新園地 上一版3  4下一版  
      本版標題導航
(紙上掌勺)一鹽調百味
(老陳尋味天下)台南早餐
(山谷小島通信舍)番外《大節女》
(四方聽音)結他怪傑
(衆藝館)澳門的“一人一故事”
(時光迴輪)情感媒介
(胭脂齋)並不特別的特別
(世相雜議)何妨共享
(筆雯集)人為財死 鳥為食亡
     [ 設為首頁 ] | | [ 返回主頁 ] |
今日日期:     版面導航
當前報紙日期:
2024 8月11日 星期
 
下一篇4  
  放大 縮小 默认        

(紙上掌勺)一鹽調百味

謝震霖

一鹽調百味

    由於自然界造化,海洋生物自含鹽分,而陸地生物概無鹹味。

    試想,假如人類至今還在攝取無鹽食物,恐怕仍然處於直立人的進化階段。

    學會用鹽,無疑是後來智人的重要標誌。

    “一鹽調百味”,掌勺者要善於用鹽。乍看這話無意,其實是調和鼎鼐的最高境界。

    除了甜食以外,鹽是各種葷膻菌蔬的“調品”。鹽很像AI算力的“底座”,可助力數字百模千態;換言之,縱有豐富的食物,缺了鹽,如同嚼蠟,何來之鮮呢。

    無論哪種食物,都含蛋白質或氨基酸。鮮,只是藏匿其間,直至受到氯化鈉勾引,鮮味才會被激發或釋放,並整合產生出味覺的化學感應。

    鹽,有點石成金之工,也是明晃晃的雙刃劍。

    撮鹽過度,菜會齁鹹,着鈉適宜,舌頭上皮味蕾,就會以幾微秒的速度,將獲取的味覺信號通過神經傳導給大腦,瞬間使人嘗到鮮味。關鍵是,施鹽的容錯率、寬容度,極其微小,全憑經驗拿捏,是秤量廚藝高下的活指標。

    記得“鹽梅相成”、“甘瓜苦蒂”、“蓼蟲忘辛”、“嚙檗吞針”等不少農諺,凝聚古人極富哲思的生活常識,若轉化成至味,就是人們熟知的酸、甜、苦、鹹、鮮;而“五味”中,唯獨鮮,是依附性的元素,儘管有複雜而醇美的個性,卻不屬於基礎味,無法獨立當作菜餚的滋味。

    相較於久遠的食鹽文明歷程,人類真正認識鮮味的歷史,僅僅才二十多年。一九九六年,科學家發現了第一個鮮味受體——谷氨酸代謝性受體,之後日美兩家科研團隊又在實驗中,證實已知食物中的鮮味物質種類的貢獻以及相互作用,從而破解了影響食品風味的微生物密碼。

    有“鹽”在“鮮”。

    烹飪應用與科學探秘,都表明了鮮味一定要在有鹹味的基礎上,方可呈現美食的最佳效果。這些鮮味所內涵的不同名詞有:谷氨酸、游離氨基酸、琥珀酸鈉、核苷酸等,不一而足。

    隨着食品科技的進步,鮮的不同元素被人工合成為許多增鮮劑,花裏胡哨;雖能明顯助鮮,但也徒亂人意,存在濫用之虞;過度添加後,輕者口乾舌燥,重者有損健康。作為大廚,在炊金饌玉時,往往愛不忍手;其實私下也很懼怯,即便提鮮,也惜墨如金。

    單純用鹽烹調,既也是良庖的術業追求,符合大衆健康飲食,理當提倡鼓勵。

    不過,如今“五味”之外的椒麻、辛辣,其誘惑豈能抵擋,偶然酌從一下,也無妨。由此想到,“五味”的舊義已不合時宜,應擴容把“辣味”、“香味”甚至“麻味”、“臭味”拉入群。相信科學家也會把這部分的味細胞及味受體成分探究出來。這是後話了。

    謝震霖

下一篇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