樂當追夢異鄉人
陳巧蓉匠心鑄造劇本
本地編劇陳巧蓉近年積極參與劇本創作,其中兩個劇本《漂流船廠》和《匠木浮城》最近受夢劇社邀請,將推出劇本集。她表示,“兩個劇本都是多年前完成的作品,如今以劇本集形式出版,我的心情仍和當年一樣誠惶誠恐。作為從台灣來澳發展的編劇,我總是問自己:異鄉人該如何‘說好’本地故事?”
據陳巧蓉介紹,兩劇本誕生於夢劇社二〇一七年社區藝術計劃“再續船夢”,由第一年的戶外劇場《漂流船廠》,來到第二年於澳門藝術節演出的《匠木浮城》,創作過程中除了參考相關書目外,更通過口述歷史、田野調查等“微觀史”,反覆梳理和分析近百小時的船匠、漁民訪談內容。打造全新的原劇劇本並不容易,陳巧蓉將功勞歸於集體,她說:“很感謝談錦全、談駿業兩位顧問的用心指導,還有劇團的導演、演員、設計師、行政團隊的支持。還記得我們頻繁來往荔枝碗,一步步拼湊出澳門造船業的故事,從造船業進一步照見澳門近代社會的變遷。劇團規劃了相當完整、長跑型的創作期,令我和所有創作人員都能將田調中的所見所聞逐步轉換為創作能量。”
談到兩劇本對自身創作生涯的影響,陳巧蓉表示,“創作時我總是不斷提醒自己,創作者固然有滿腔熱忱和抱負,在企圖喚醒大眾本土意識的同時,仍要保持一定的清醒和自覺,不可淪為空洞的懷舊、耽溺於情緒中。我在澳門持續深耕了七年,這些年雖不能說成就了很多,但也累積了一些作品和教學成果。回頭再看,當年初來乍到的自己所寫下的劇本,有些許不成熟的痕跡,但恐怕許多精神正是當時那種青澀、橫衝直撞才能達成的。《匠木浮城》劇中曾提及,船廠將走向‘博物館化’,當時看起來可能還是很遙遠的事,如今已成現實,但這樣的轉變是否源於保留歷史、還是變成另一座走馬看花式的打卡景點,恐怕要交給觀眾和讀者去判斷了。”
文:花生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