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top top
第B08版:視覺 上一版3  4下一版  
      本版標題導航
“和而不同”畫筆下的澳門歷史城區
黃植庭槐森
成長的關鍵詞
旭日祥雲
扎什倫布寺
漂浮的形體
     [ 設為首頁 ] | | [ 返回主頁 ] |
今日日期:     版面導航
當前報紙日期:
2024 8月6日 星期
 
下一篇4  
  放大 縮小 默认        

“和而不同”畫筆下的澳門歷史城區

高婉芳


聖若瑟修院 (中國畫,98x49cm) 譚植桓


哪吒廟 (水彩畫,37x56cm) 黎 鷹

    “和而不同”畫筆下的澳門歷史城區

    為慶祝澳門回歸祖國二十五周年以及“澳門歷史城區”獲列入世界遺產名錄十九周年,由中華人民共和國文化和旅遊部恭王府博物館及澳門視覺藝術協會共同主辦的“吉光片羽繪濠情——黎鷹、譚植桓澳門世遺景物寫生作品展”,較早前在北京恭王府博物館展出。

    澳門的面積小,在還沒有大型填海之前,就像一朵漂浮在水上的蓮花,背靠祖國,面向南中海和太平洋,擁有優越的地理位置。早在十六世紀中期,葡萄牙人就來到澳門,向中國租借澳門進行貿易,當時主要的外銷品是茶葉、絲綢和瓷器。正因為有這樣的歷史背景,在澳門回歸祖國之前的四百多年來,葡萄牙人在澳門留下了很多生活痕跡。澳門在回歸祖國後,得到了國家的支持,將“澳門歷史城區”申報世界文化遺產,並在二○○五年七月十五日正式列入世界遺產名錄。“澳門歷史城區”是澳門四百多年來中西文化交流的歷史見證,它不只是單一的建築物,而是由二十二處建築和八個廣場所組成,每個組成部分都有它的歷史意義和建築特色,一直以來都是中西方畫家們喜愛的創作題材。澳門資深藝術家黎鷹和譚植桓,常年結伴在本澳世遺景點及周邊寫生創作,通過北京恭王府博物館“吉光片羽繪濠情——黎鷹、譚植桓澳門世遺景物寫生作品展”,讓居民及廣大遊客加深了解“澳門歷史城區”。

    這次展覽的特色是兩位藝術家利用東西方兩種不同的藝術媒類,黎鷹擅長的西洋畫水彩和譚植桓專注的中國畫水墨。雖然西洋畫講求寫實,中國畫注重意境,在空間、光線、透視方面都有着不同的藝術表現,但無論是水彩畫或水墨畫,都是通過水作為媒介,而且表現的都是澳門的景物,運用這兩種不同的藝術媒材來表現東西方文化共融下的澳門,相信會為觀眾帶來“和而不同”的視覺體驗。

    黎鷹的作品《哪吒廟》是一張水彩作品,畫中表現了“澳門歷史城區”中的三個景點:近景的圓拱是舊城牆遺址,作者用斑駁的色調表現用泥砂、細石、稻草和蠔殼粉夯成的牆體;旁邊的是富有澳門地方色彩民間信仰、創建於一八八八年的“哪吒廟”,為了有更佳的藝術效果,門前的圍欄由原來的黑色改用淡啡色來繪畫,營造了廟門和圍欄之間更大的空間感和距離感,門前香爐淡淡的一縷輕煙,訴說了善信對生活的美好期望;遠處是澳門地標大三巴,這座建於一六○二年、原名為聖保祿教堂的天主教建築,在一八三五年一場火災後,只剩下為人所熟悉的大三巴牌坊,前壁上豐富的圖案和造工精細的雕像,訴說着它的歷史和故事,畫面中的牌坊背面與哪吒廟相互襯托,則凸顯了澳門中西方在宗教上的共融和並存的意義。

    譚植桓的作品《聖若瑟修院》是以中國畫的水墨技法完成,隨着遊人的腳步拾級而上,彷彿引領觀賞者的視線往更高的地方,也就是“聖若瑟修院教堂”。這座教堂的興建比修院略晚,落成於一七五八年,而建築規模僅次於聖保祿教堂。兩座教堂都是巴洛克式建築,同樣是培養中國和來自東南亞各國的傳教士的地方,所以聖若瑟修院教堂又被稱為“小三巴”或“三巴仔”。

    畫中的“聖若瑟教堂”被葱郁而茂密的樹木所襯托,顯得格外宏偉。黃色為主調的教堂在水墨的渲染下更見年代感,繪畫教堂的線條細緻清晰不含糊,表現出建築的體量感。而遠方的新建築則使用了淡而虛的繪畫技法,通過新舊建築在線條上的對比,成功營造了時空交錯碰撞的感覺,令畫面充滿層次感。除此之外,作者充分運用水墨的特性且恰到好處,讓樹木的表現更見水氣淋漓,配合前述的建築虛實對比,巧妙地還原了澳門作為南方地區的氣候特點,讓觀者不禁想到澳門的春季朦朧美景。

    這次黎鷹、譚植桓的寫生作品展,以“澳門歷史城區”作為主要題材,能夠在擁有八項世界文化遺產的北京,而且又在歷史悠久的恭王府博物館展出實屬難得。兩位畫家用藝術將“澳門歷史城區”的文化底蘊和藝術特色展示給觀眾,讓他們可以欣賞不一樣的澳門。

    高婉芳

下一篇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