圓台仔昔日景象不再
唐 嘉
本來已搜集兩張不同時期拍攝的黑沙環“圓台仔”照片,其中一張是網絡圖,在本欄寫點有關圓台仔今昔故事。真是機緣巧合,來到日前在理工大學體育館舉行的“書市嘉年華”書展上,見到了由資深傳媒人張卓夫先生編著的《澳門民間故事》一書,翻到二十二頁《“馬交石”和“馬交”的來歷》一文,發覺書中登載的兩張“圓台仔”插圖,竟然和筆者準備的兩張“圓台仔”照片雷同,引起興趣,連忙購下該書本參考。
“馬交石”一文提到,相傳在現時馬交石天后廟所在的山頭,昔日有一系列雄奇的大石,其中最大的一塊呈橢圓形,橫擱在三塊橋墩形的石頭上面,尤其壯觀奪目。明代年間,有個身份不凡的人來遊覽,他覺得這裡海上、陸上的岩石,包括這塊凌空突兀的巨石,都很像當時守土護國的大炮。那時候的大炮跟現在的不同,炮彈用圓形石頭做的,所以“炮”字寫成“礮”字。他心有所感,便提筆在這塊橫置的巨石上寫成一個很大的“礮”字。由於地質變化,這塊巨石斷成三截,剛好把“礮”字一分為三。各巨石奇特地分別疊成“馬交石”三字,故有後來“馬交石”名稱。這一有關“馬交石”的故事,雖然張卓夫說是由圓台仔居民袁甫口述歷史,但對筆者來說饒有趣味。
《澳門民間故事》在“圓台仔”章節中,指出現時墊托着圓台上面的圓盤巨石,也是眾多被沙泥淹埋的其中一塊巨石。
但是,圓台仔近海邊的淺灘,在過去七八十年代,卻是一些低下層人家搭建的棚屋,印象中較為雜亂。記得有一年和影友森哥,在漁翁彎等候拍攝大賽車時刻,突然風雨交加,估計賽車會延遲或取消,和森哥商議,往圓台仔方向撤離。那時期,圓台仔周邊的棚屋大部分已拆去,地段一片狼藉,圓台仔顯得更為荒涼、孤單。及後,當馬路展開工程之際,佇立一旁的圓台仔更是泥濘一片,擔心這一地標會被移走。
可是,近期到該地段進行拍攝,發覺圓台仔附近不獨開闢了一條“圓台街”,且有天橋經過圓台仔,馬揸度博士大馬路、黑沙環新街車輛川流不息。昔日圓台仔泥濘一片、荒涼、孤寂,今天已遍佈綠色草皮、花卉,旁邊陸續興建高廈,顯示一番新景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