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門小型足球起源
澳門上世紀二十年代,葡國人喜愛踢足球的熱度達到高潮,佔澳門總人口九成以上的華人,熱愛踢足球的人亦越來越多。此時,塔石和望廈球場主要為葡人所用,不少熱愛踢足球的坊眾,只好在各區利用空地因陋就簡,自發組織踢小型足球。
當時澳門各區只要有空地,不少坊眾稍為處理地面沙石,馬上變成簡易的小型足球場。每日晨早與黃昏,球場上大批愛好者踢得沙塵滾滾,熱火朝天。球場地點有望廈、沙崗(現時義字街一帶)、蓮溪廟、包公廟、紅毛山(昔日中央監獄,俗稱市牢,現時柏威停車場一帶)及下環街爛花園等。坊眾在空地和廟前踢球,最簡易的方式就是以石頭或架起竹杆作為龍門,一場龍爭虎鬥就此開展。
二十年代初澳門並沒有專門的組織舉辦小型足球比賽,但已有不少球友自發組成球隊經常相約比賽。若遇到球賽過於激烈,就會容易出現求勝心切,好勇鬥狠之人借機發難,時有發生打架事件。
隨着不少球隊自發組成,其中的怒吼社社長蕭秉炎,組織成立中華全國小型足球協會澳門分會,在新口岸建成怒吼小型足球場。球場雖然簡陋,開始有一個較為合適開展小型足球的場地,並經常舉行公開比賽。一時間,各區坊眾組成更多球隊開展練習和參賽,成為澳門小型足球發展的起始。
梁洪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