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top top
第B08版:澳門街 上一版3  4下一版  
      本版標題導航
情懷成就特色文創
奢侈的星空
我的茅台酒故事
競 逐
大關斜巷
     [ 設為首頁 ] | | [ 返回主頁 ] |
今日日期:     版面導航
當前報紙日期:
2024 7月14日 星期
 
下一篇4  
  放大 縮小 默认        

情懷成就特色文創

麥 兒


李修儀在銀河創作的大型畫作


本地藝術家李修儀


以青洲坊木屋區為主 題的明信片


與友人及妹妹創作出不同風格 的作品


雨傘上的信箱成為文創重要元素


大大小小的畫作在藝墟展出


二○○八年個展中的畫作

    情懷成就特色文創

    ——訪藝術家李修儀

    “文創”是機遇,也是挑戰,對於本地藝術家李修儀來說,它曾在熱鬧的藝墟攤位中,擺放着一幅又一幅畫作;她更把兒時的回憶,放在一張明信片、一個小包上,用她對這座小城的熱愛,走上這一條文創路。

    裸辭投身藝術教育

    本地藝術家李修儀畢業於澳門理工學院平面設計系,其後從事平面設計及插畫工作,其作品亦曾入選多個展覽,包括澳門視覺藝術年展(二○○六年)、陽朔自由行作品展(二○○八年)、中山澳門美術聯展(二○○九年)、澳門台灣女藝術家水彩作品展(二○一四年)等等,她二○○八年曾舉辦個人展“晚霞——李修儀水彩作品個人展”。她除了從事藝術教育工作,擔任兒童藝術導師,近年更與友人開設文創工作室“千水藝閣”。曾經任平面設計師、視覺藝術老師,甚至是全職媽媽,與我們分享她人生中繪畫的緣份與創作的點滴。

    現時李修儀的工作室裡,有着很多過往與近年的畫作、文創產品,還有不少正在開發的文創設計,各種設計與創作側寫着她的心路歷程。與很多畢業大學生一樣,修儀自畢業後到設計公司擔任平面設計師,涉足插畫、平面設計等等。兩年後毅然“裸辭”,並在朋友的引薦下成為一位兼職視覺藝術老師。她分享:“我從小便喜歡畫畫,在中學時期跟隨本地藝術家老師習畫,同時也是老師的助教,教授繪畫的經驗從此而起。教育是一種互動性十分強的工作,能夠在過程中得到學生的回饋,是一件十分可貴的事。初為老師時,在班上有部分同學年紀與我相約,大家之間的相處就好像朋友一般,當時辭去設計師工作,一來是為眼睛健康着想,二來更希望能與學生分享自己對繪畫的熱情及經驗,從教學中學習,十分難得。”

    逝去了的青洲木屋

    這段時間,打開了李修儀更多的可能性。喜愛攝影的她經常回到青洲木屋區拍照,現時已不復存在的青洲及台山木屋區,是李修儀兒時曾居住的地方,滿是回憶。木屋區曾多次發生火災,並於一九八九年展開拆遷計劃,現時青洲木屋區的位置已經建成青洲坊公共房屋,並在二○一八年十月八日入伙。對於小時候未入學的李修儀來說,她的記憶就是在木屋區開始,那裡曾經是她的家,也是兒時的遊樂場。但時移世易,記憶中的生活味道已不復再:“屋外隨風起舞的衣服、正在玩耍的小貓小狗、 色彩豐富的生鏽牆壁和地下雜亂的天線影子等等,也再聽不見母親叫喚孩子回家吃飯的聲音了……”二○○八年,她舉辦“晚霞——李修儀水彩作品展”以水彩畫的形式,與即將逝去的童年小天地道別。

    及後李修儀成為了一名全職美術老師,工作佔據了她生活的大部分,因而極少創作。當上全職母親陪伴孩子時,開始重拾昔日的各種興趣,她分享:“有一次我與女兒去見家庭醫生,他看到了我手機上所畫的一張畫,正是我女兒的畫像,他很喜歡我的作品,並鼓勵我要繼續堅持創作,在這位醫生離開澳門時,也收藏了這幅(女兒畫像)與他一起‘移民’。”不久,修儀與友人開設工作室,除了設計藝術課程,同時推出不同的文創產品。重拾畫筆的她更受邀為大型娛樂場的牆面作畫,創作之路再次展開。

    藝墟小畫廊的遭遇

    疫情期間,李修儀參與由文化局主辦的塔石藝墟,特別的是,她的檔子裡放着大大小小的畫作,有如藝墟中的小畫廊,不少經過的遊人駐足欣賞。畫作內容有不少澳門的日常街角,充滿着本土情懷。喜愛與人互動的修儀,透過介紹作品認識不同的遊人。提到有趣的事,她說:“最初我們製作了明信片試水溫,及後因為疫情時攤位較大,直接把畫作放到攤位中,賣畫的市場小是意料中事,但也遇到十分有趣的客人,例如曾經有一位彈琴的YouTuber對我的畫作有興趣,在他不知道要選哪一幅時,便打開他的頻道,告訴我想放置畫作的地方,並詢問我的意見,放哪一幅會更好看,那是我在做這件事之前沒有想過的。”

    創作的意義,或許就是永遠不知道它會在甚麼時候會影響日後的某些事情,就如○八年在畫展上的作品,會在多年後的藝墟上,以文創商品向遊人與市民講述着這一段北區木屋的歷史。李修儀說:“全身投放文創事業之後,才發現過往很多經歷現在都得到發揮,就如我的第一份設計工作,到個人畫展、畫作等等,也成為了現時所創作的文創商品一個十分重要的元素。就如我在‘晚霞——李修儀水彩作品展’所展出的作品設計成明信片,當中除了鐵皮屋、窗戶,還有信箱,那種信箱十分特別,它們不如現在的信箱一般排列整齊,每一個都順序,反而是各式各樣、不同顏色的信箱都掛在同一幅網牆上,每個信箱上都寫着街道名稱及號數。”

    引起觀者共鳴情懷

    她說:“兒時因為要考入學試,家人要我牢牢記住自家的地址,所以‘信箱’這幅畫作中,標示李宅的正是本人的舊址。在藝墟中,有不少市民,或是與我一樣曾經在那裡居住過的、甚至未曾踏足過的人,都會對這套明信片感興趣,我們甚至會聊起當年在那裡的回憶。”能引起觀者的共鳴,感受澳門情懷,對於李修儀來說,才是文化創作的意義。

    在澳門從事文創並不容易,皆因面臨着不少實際問題,例如舖租、銷售通路,以及製作成本等,每一次在“擺檔”前都付出大量時間與成本。但支撐着李修儀繼續走下去的原因,是能把澳門的故事投放在不同的作品之中,成為顧客願意買走的成品。

    文、圖:麥  兒

下一篇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