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top top
第C08版:視覺 上一版3  
      本版標題導航
無垢光韻
陳弢庵寶琛
成長的關鍵詞
昔日的澳門
     [ 設為首頁 ] | | [ 返回主頁 ] |
今日日期:     版面導航
當前報紙日期:
2024 7月9日 星期
 
3上一篇  
  放大 縮小 默认        

昔日的澳門

李俊文


知識區


澳門媽祖閣遠眺 錢納利


樹下的食物攤檔 畢士達

    昔日的澳門

    ——觀“焦點:18-19世紀中西方視覺藝術的調適”

    自五月十一日起,澳門藝術博物館、廣東省博物館以及香港藝術館聯合展出為期五個月的“焦點:18-19世紀中西方視覺藝術的調適”。這次展覽以“畫藝的調和”、“畫技的調適”及“畫材的調節”作為切入點,藉由當時西方僑民、土生葡人及中國畫家所構成的錢納利畫派,來細說中西文化在藝術上交流的故事。

    在“畫藝的調和”中,可以看到當時不同的西方畫家,如錢納利、畢士達、屈臣等等,如何以自身的視角來觀看“澳門”。這些畫家們來到未知的地方,並記錄他們想像中獨特或新奇之處,除了大量圍繞南灣、大炮台、媽祖閣及主教山為題材的風景畫之外,像畢士達《街邊小販》,當中反映的不只是畫家作為外來者的視角,更是還原了部分當時澳門居民的生活景像。

    文化是會互相交融的,中國的景色影響着西方畫家的視角,同時西方的技術亦刺激着中國畫家。在“畫技的調適”所呈現的中國畫家風景畫中,他們熟練地運用西方透視法來創作他們的作品。本來,在傳統山水畫中,畫家們會更着重“形”的表現,講求山水之間的“路”,觀眾需要將自身投入到作品之中,沿着畫家所畫的“路”,一步一步體會山水之間的樂趣。這樣的原理,亦應用於以人物或故事為主題的作品,特別在故事之中,不同場景會同時呈現於畫作裡,這就更需要觀眾運用想像力來進入作品的世界了。

    而在本次的展覽中,一些佚名的作品,如《後園嬉戲》或是《廣州全景圖》,前者可以看到中式的庭園,配合西方標誌性對於天空的用色,後者更可以看到中國畫家對於西方透視法的應用。

    當觀眾步移至第三單元“畫材的調節”之時,除了可以觸摸到不同質地的畫布之外,更可以了解到當時畫家的生活狀況。在三大主題以外,這些知識區還分佈在整個展場之中,如錢納利的朋友圈、師生競爭等等。當中最為特別的,莫過於以澳門舊地圖、配合着錢納利的素描,在地圖上標示澳門的古今景色。這樣的互動,讓觀眾猶如進行了一次時光旅行,當中更體現策展者的用心。

    不過,筆者認為本次展覽在動線上的佈置,特別是單元與單元之間的連接,指引上略嫌不夠清晰,建議主辦方在其後的展覽中可以加上適當的提示,讓觀眾能夠沿着策展者的思路,更加沉醉在展場的故事之中。

    李俊文

3上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