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top top
第A11版:經濟 上一版3  4下一版  
      本版標題導航
人行借入數千億國債 降溫托息
國債借入賣出 非量化寬鬆
避險需求增 東南亞現淘金熱
淺析成本病起因及應對措施
     [ 設為首頁 ] | | [ 返回主頁 ] |
今日日期:     版面導航
當前報紙日期:
2024 7月7日 星期
 
3上一篇  
  放大 縮小 默认        

淺析成本病起因及應對措施

澳門理工大學 人文及社會科學學院 呂開顏 歐陽嘉城

    淺析成本病起因及應對措施

    現代經濟中,汽車、電腦和家電等產品不斷更新換代,價格越來越便宜。與此成對比的是,與人有關的服務行業如教育、醫療保健、表演藝術等的收費卻不斷增長。美國經濟學家威廉 · 鮑莫爾(William Baumol)在一九六○年代提出成本病這個經濟學概念,嘗試解釋這些行業成本持續上升的現象。

    技術進步推升成本

    從提出成本病概念開始,很多經濟學者對此探討。其中主要集中在兩個方面,首先要解釋成本不斷上升的原因,其次要分析成本不斷上升會否超出社會承受程度。

    就成本不斷上升的原因看,鮑莫爾認為技術進步是最主要原因。他把經濟分成兩部門的經濟增長模型,其中一個是技術進步快速的“進步部門”(多集中在製造業),另一個是技術進步相對緩慢的行業,也就是所謂的“停滯部門”(多集中在服務業)。由於“進步部門”的生產率快速增長,“滯後部門”的勞動生產率提高速度較慢,但其工資水準須與其他行業保持一致,故導致成本不斷攀升。

    比如在汽車製造行業,假設汽車廠通過引進技術優化生產流程,可在不增聘工人情況下,把年產量提高30%。若工人數量保持不變,但工資提高30%,那麼汽車產量的增長將恰好抵銷更高工資所帶來的成本。

    服務業難增生產率

    但在藝術表演行業恰恰相反。鮑莫爾在一九六○年代發表的論文中,以舞台藝術為例。他發現貝多芬的弦樂四重奏所需的演奏人數,或是戲劇演員人數和演出內容,與一百年前相比沒有變化,因此該行業的生產率增長為0,當今樂師薪酬卻比二百年前要高出許多。因此,製造業部門提升生產率,比提供服務產品的部門容易得多。

    假設製造業工人工資上漲,但製成品成本並不一定會上升,因為生產率提高帶來的人均產出增加,可抵銷工資的上漲。相比之下,服務行業想提升生產率卻非常困難。如果教師或警員的工資漲5%,很難用生產率的提高來抵銷,因此必定會導致預算開支相應增加。同樣,美髮師工資如果漲10%,美容院就必須提高價格。

    澳教育典型成本病

    “停滯部門”提供的商品和服務變得越來越不容易負擔,這種現象在許多國家十分明顯。醫療保健和教育是最突出的例子。

    澳門的教育領域,目前表現出典型的“成本病”特徵。以高等教育為例,澳門大學學士學位課程學費從二○○四年的24,800澳門元漲到二○二四年的37,500澳門元(本地生)和122,600澳門元(非本地生),漲幅分別為51%和395%。

    Archibald and Feldman(2011, 2017)指出美國大學成本的三個主要驅動因素。第一個是成本病,二是高校勞動力受教育程度較高,最後就是撥款、津貼和政策扭曲。

    增生產率招致降質

    以第一點為例,與整個經濟的平均生產率增長率相比,高等教育生產率增長相對較慢,因教授每班教的學生人數變化不大。舉例來說,一個博士班通常有15名學生,如果教授給40名學生上課,授課情況就大不一樣;同樣,一個40人的碩士課程擴充超過120名學生,授課方法和效果截然不同。儘管把更多學生放入一個班級,可提高可衡量的生產力,但教育體驗會發生變化。因此,真正保持質量不變的生產力增長,在教育領域很難實現。

    相比之下,技術發展可令汽車和家電產量大增,而不會損害產品質量。但在醫療教育和教育培訓等領域,很難在不降低質量的前提下提高勞動生產率。換句話說,如果在一定時間內增加治療的病人或教育學生的數量,其代價就是醫療或教育質量的下降。成本病影響到所有個人服務行業,不僅是高等教育。低生產率增長也困擾美髮、按摩、醫療保健和法律服務行業。

    市場機制平衡供需

    當知道造成成本不斷上升的原因後,成本上升的程度會否超出社會可承受的能力?鮑莫爾認為,成本上升的程度是社會發展必經過程,絕不會超出可承受範圍。因為社會可通過提高效率和技術創新來緩解這種壓力,令在相同資源下可提供更多的服務或產品。同時,市場機制和供需關係也可調節成本病。當成本上升超出市場承受範圍,供應商可能會調整價格以平衡供需關係。這種市場機制有助調整個人服務行業的成本壓力,令其保持在可承受範圍內。

    以醫療衛生領域看,許多國家的醫療費用不斷攀升,醫療設備和藥品價格也在上升,導致醫療成本增加。然而,這種成本上升的程度,並無超出社會可承受的範圍。為緩解醫療成本上升的壓力,技術創新在醫療設備領域發揮重要作用。當引入先進的手術設備、診斷儀器和治療方法,就可提高醫療效率和減少手術風險,從而降低醫療成本。

    監管訂價穩定成本

    在藥品價格上漲的問題上,政府也可通過價格管制、加強監管和審查藥品訂價機制,限制藥品價格過度上漲,從而保持醫療成本穩定。此外,提供醫療保險和公共醫療計劃,是緩解醫療成本壓力的一種有效途徑。通過建立普惠性的醫療保險制度,政府可確保更多人能獲得醫療保健服務,減輕個人和家庭的經濟負擔。

    需要提醒的是,醫療衛生領域的成本壓力是一個複雜的問題,其中涉及多個因素和利益相關者。解決醫療成本上漲的挑戰,需要考慮技術創新、價格管制、保險制度和政策干預等多方面因素來提供綜合性解決方案。

    鮑莫爾認為“停滯部門”的服務,永遠不會成為社會負擔不起的服務。因為整體經濟的生產率同時也在不斷提高,因而提高社會整體購買力。但他警告,可以有更針對的措施預防成本上漲帶來的弊端。包括:

    針對性補貼助弱勢

    一、成本病會對窮人造成大得不成比例的影響。成本上漲或導致低收入群體難以獲得高質量的醫療、教育等服務,加劇社會不平等。解決這一問題,需要政府提供針對性補貼,完善公共服務體系,確保弱勢群體的基本需求。同時要促進教育公平,提高低收入人群的人力資本,助其提升收入能力。

    二、不明智的政府干預,會把成本病變成更嚴重的問題。不當的政策干預或導致資源錯配,進一步推高成本。例如,過度的行政管理和不合理的補貼,可能會助長低效運作。所以,政府需審慎干預,避免過度扭曲市場機制。政府應制訂科學合理的政策並推動市場化改革,提高公共服務運營效率。此外,還應加強政策制訂和執行的透明度和問責機制,避免腐敗和資源浪費。

    監督公共支出增長

    三、教育公眾並非易事。公眾對成本病的認識不足,容易對服務價格上漲產生不滿。政府應加強宣傳引導,客觀全面解釋成本上升原因,爭取公眾理解和支持。可通過公開透明的預算制度,讓公眾了解資金使用情況。鼓勵公眾參與公共服務改革討論,更容易形成社會共識。

    四、公共部門佔總開支比重將大幅增加。二○二二年經核准預算為1,264億元,實際開支為1,021億元。“教育”的經核准預算為137億元,實際開支為117億元,佔總開支11.5%。“衛生”的經核准預算為152億元,實際開支為136億元,佔總開支13.4%。教育和衛生兩個部門的開支已佔總開支的25%。總開支中的比重增加,或給政府財政帶來壓力。因此,政府應優化公共支出結構,提高資金使用效率。如通過引入競爭機制、推行績效管理和加強財政監督來控制公共支出增長。同時,應推動經濟多元化發展,增加財政收入來源。

    不恰當控本損品質

    五、私有化容易受到不明智的成本控制影響。不恰當的成本控制,或損害私營服務提供者的積極性,影響服務品質。因此,私有化改革應完善價格、市場准入和質量監管體系,為各類經營主體創造公平競爭環境。同時應加強行業自律,促進行業健康發展。如可考慮公私合營模式(PPP),在引入市場機制的同時保障公共利益。最後,對關鍵領域不要始終保留必要的政府直接提供和監管。

    成本病帶來的問題不可輕視,但也無需過渡擔憂。關鍵在於通過綜合施策,在更高效地利用公共資金、更好地滿足公眾需求和更加可持續地提供公共服務之間實現最佳平衡,從而確保財政可持續性。這不僅有助應對成本病帶來的挑戰,也可為澳門社會長期繁榮奠定堅實基礎。

    澳門理工大學

    人文及社會科學學院

    呂開顏  歐陽嘉城

3上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