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
說到“同流”,使人容易想起一句成語“同流合污”,那是狹義的看法,是一個壞的狀況;但從廣義着眼,天地生長一切萬物,有好的,有壞的,那的確是“同流合污”的。
天地並沒有對萬物分好壞,毒藥可以致人於死,但有時也可以治病。萬物因時間、空間、對象、環境的不同,使用的動機方法不同,才有是非善惡好壞的差別。“同流”就是像海洋一樣,充滿了生機;學問道德修養的目標,就是要達到這樣的境界,向這一目標努力。所以孟子最後說,“豈曰小補之哉”,人不要輕視自己,尤其一個知識分子,不要輕視了自己的責任,要立志對社會作貢獻,對宇宙有貢獻,有天地一樣的胸襟。
我特別節錄南懷瑾老師這段話,是希望大家對社會負起自己的責任,對家庭要起身教的作用,更要“同流”,充滿生機!
通過這幾十年的摸索,我認為面對身邊的人、事、物,都應該用心對待,細心觀察。只有這樣才能彼此感應,有了感應就有共鳴,因融通故就會互相諒解而變成互惠互利,所以放低身段,把“自我”的空間讓一點出來給天地萬物,自然能啓動我們自身本有的“化”的功能。這個功能在日常生活中,包括把吃進的食物吸收和消化、把手中資源運用好、和身邊的人與物相處和諧……化腐朽為神奇,生命是充滿生機的,這是我對大家的祝願!
(二之二)
馬有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