規劃好戶外表演區軟硬件
特區政府確定選址路氹機場大馬路與網球路交界、面積達九萬多平方米的土地作為臨時“澳門戶外表演區”,場地預計可容納約五萬觀眾。戶外大型表演場地的建設和落成,有助打好澳門“演藝之都”的基礎。藉硬件建設,政府須通過不同部門協調和建立機制,為日後大型活動更多落戶澳門做好準備,優化旅客的體驗。
為推動澳門經濟多元發展,政府着力打造澳門成為“演藝之都”。去年澳門半島及氹仔市區曾舉辦大型國際性演唱會,大受歡迎,吸引大批樂迷來澳觀賞,區域人氣大旺,帶動澳門疫後旅遊和經濟。但氹仔運動場的演唱會,由於場地附近有住宅樓宇,演唱前夕,日以繼夜的搭建舞台,以至綵排及演唱期間發出的聲浪噪音,加上成千上萬的人潮在場外守候,影響附近居民的生活和作息。同時提前幾日的封路、封巴士站和輕軌站,對周邊出行造成不便。社區居民怨聲四起,反映了大型活動亟須考慮場地,還有事前統籌、協調的重要性。
演唱會等國際性演藝活動,刺激經濟的力量龐大,民間也支持政府打造“演藝之都”。但從中也帶出如何平衡社區利益和減低對居民影響的問題。政府積極回應,經評估選址遠離民居的路氹城地段建澳門戶外表演區,一方面大為減低對區內居民的影響,也有助將人流引入較僻靜地方,擴大“演唱會經濟”的效益。
建設“澳門戶外表演區”,政府除了要為場地制訂更清晰的使用標準、指引及時間,更須做好各方面軟、硬件配套。因應活動性質及預計人數提前制訂好交通、人流入場與疏散預案,以及與活動舉辦方做好即時溝通及監督措施。在舉辦大型活動前,也應提前從不同渠道對外公佈,包括時間、對交通影響和人潮管制等,讓居民更好理解,並做好準備。大型活動的舉辦,交通配合不能缺位,當局應與公交營運者做好協調,活動前後加開專線,加密公交班次、加派人手、協調巴士與輕軌轉乘等,分流參加者及照顧居民出行的需求,減低對周邊交通影響,也讓參加者有更佳的體驗。
夏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