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top top
第C08版:視覺 上一版3  4下一版  
      本版標題導航
觀“好物有型”精品展
查初白慎行
科技下凡
紫氣東來
梵高的鞋
     [ 設為首頁 ] | | [ 返回主頁 ] |
今日日期:     版面導航
當前報紙日期:
2024 6月18日 星期
 
3上一篇  
  放大 縮小 默认        

梵高的鞋

郝 俊


鞋 梵 高

    梵高的鞋

    提到梵高的名畫《鞋》,讓人想到的不只是畫家梵高,還有幾位赫赫有名的大師,比如海德格爾、夏皮羅、德里達,其原因當然是因為他們對梵高的這幅畫作發表了極有影響力的評論。他們從各自的視角和方法出發,闡釋了對這幅畫的理解,而他們的觀點又引發了更多的論者對《鞋》的思考和分析,這也恰恰證明了偉大作品蘊含的是一個可以不斷延展的意義場域,源源不斷的鑑賞和評論讓作品的深刻性和豐富性持續地湧現,就像一股永不乾涸的活水,在無盡的流淌中顯現意義的永恆。

    梵高畫作中的一雙舊鞋讓作為哲學家的海德格爾從現象學的角度,探討了藝術作品的本源,旨在闡述只有通過藝術作品,我們才能體驗到物作為物性的真正存在,才能揭示存在者之真理。以畫中的鞋為例,正是這幅畫讓我們知道了鞋具是什麼?鞋具作為器具存在於藝術作品中才露出了真相。在海德格爾看來,器具作為器具的存在就在其有用性中,鞋穿在田間農婦的腳上,鞋才存在,可是忙於勞作的農婦是無暇留意和思索鞋的存在的,只有在藝術作品中鞋的意義才可能展示出來。而梵高的《鞋》達到了揭示真理的效果,讓作為器具的鞋“把農婦置入大地的無聲的召喚之中”,把觀賞者帶入有別於日常生活的另一個精神世界。

    我們看一下海德格爾關於《鞋》的這段經典論述,“從鞋具磨損的內部那黑洞洞的敞口中,凝聚着勞動者步履的艱辛。這硬邦邦、沉甸甸的破舊農鞋裡,凝聚着那寒風料峭中邁動在一望無際的永遠單調的田壟上的步履的堅韌和滯緩。皮革的鞋面上帶着泥土的濕潤與肥沃。暮色降臨,這雙鞋在田野小徑上踽踽而行。在這鞋具裡,迴響着大地無聲的召喚,顯示着大地對成熟穀物的寧靜饋贈,表徵着大地在冬閒的荒蕪田野裡朦朧的冬眠。這器具浸透着對麵包的穩靠性無怨無艾的焦慮,以及那戰勝了貧困的無言喜悅,隱含着分娩陣痛時的哆嗦,死亡逼近時的戰慄。這器具屬於大地,它在農婦的世界裡得到保存。正是由於這種被保存的歸屬性,器具本身才出現在它的自持之中。”

    哲學家的思考總是以深刻著稱,有着貫通天地、追問存在的幽思玄想,收穫無數讚譽的同時,也免不了遇到針鋒相對的批評。著名的藝術史家夏皮羅認為海德格爾關於《鞋》的評論無異於胡謅八扯,企望借助藝術作品揭示真理的觀點也無異於癡人說夢。夏皮羅駁斥海德格爾的基本思路是通過類似於“考證”的辦法,得出結論,認為梵高所畫的鞋根本不是一位農婦穿的鞋,而是梵高自己的鞋,這雙鞋也不是“農鞋”,而是生活在城市裡的畫家的鞋,他認定海德格爾連畫作中的“鞋”的原型都弄錯了,其評論也毫無疑問地建立在實事的謬誤之上,其觀點一定荒唐至極,由此對海德格爾展開釜底抽薪地反駁。

    其實,對於夏皮羅的“考證”,已有學者論證了其“考證”過程有誤,其中細節暫不贅述,不妨暫且將“考證”擱置一邊。夏皮羅所說的“他既體驗太少,又體驗過度”,是批評海德格爾對畫家本人的創作意圖考慮得太少,對自己的經驗表述太多,屬於不着邊際的過度闡釋。

    假設夏皮羅的“考證”是對的,也就是說即便是海德格爾將《鞋》的原型弄錯或忽略原型,就可以斷言海德格爾的闡述純屬謬誤嗎?恐怕不能這麼說,我們試想一下,如果我們不知道著名畫家達芬奇的畫作《蒙娜麗莎的微笑》中女子的原型是誰,會導致我們無法欣賞這幅畫作嗎?如果有影響,在多大程度上有影響?如果評論家要展開評論,考證畫中女子原型難道是唯一途徑嗎?答案無疑是否定的。熟悉美術史的人,都知道蒙娜麗莎的原型是文藝復興時期意大利一位年輕的貴婦人,應該說了解這些信息對理解作品有一定的作用,但是對原型的鎖定也沒辦法完成對作品意義的揭示,真正懂藝術的人也不會滿足於此。這幅作品之所以成為名畫,是因為人們通過蒙娜麗莎看到了文藝復興鼎盛時期人的一種全新的精神風貌,頌揚了人擺脫了神的枷鎖,表達了覺醒的人對自由的無限嚮往。

    當然,筆者不是說夏皮羅只滿足於“考證”,他是通過“考證”指出海德格爾的“謬誤”。對於作品原型的考察的確有意義,但並不是意義的全部,也不是理解藝術作品的必要條件。至於夏皮羅強調要通過着重理解作者的意圖來理解作品,也只是一種主張,關注的是創作者本人的思想和情感的表達與再現,屬於表現主義的流派。

    筆者以為,對於藝術作品的鑑賞和評論,也許重要的不是結論,而是探討的方法和展開的思路。對於繪畫藝術,每一種“看”都是一種與眾不同的“看”,一幅偉大的畫作總是能夠聚焦如此不同又如此豐富的眼光。它的線條和色彩繪就了生動的具象,同時又暗含神秘的抽象。它的偉大,似乎可以讓觀者看到自己,看到萬物,看到眾生,看到真理,看到世界,它延展出來的意義,有我們想要的一切。

    郝    俊

3上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