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top top
第B08版:新園地 上一版3  4下一版  
      本版標題導航
(筆雯集)看似退後實則向前
(此情可待)尾 聲
(板樟堂忘情書)掃黑 · 決不放棄
(賭城內外)憐他飄泊奈他飛
(橘園種玉)流動的飲食文化
(導演媽媽試寫室)天堂與地獄
(二弦)認清陋習
(櫻花樹下)一個月的早餐
(感 悟)幸福的定義
甲辰年澳門筆會盛會
     [ 設為首頁 ] | | [ 返回主頁 ] |
今日日期:     版面導航
當前報紙日期:
2024 6月15日 星期
 
3上一篇  下一篇4  
  放大 縮小 默认        

(橘園種玉)流動的飲食文化

花 語

    流動的飲食文化

    澳門是一個神奇的地方,可以說甚麼都沒有,但又甚麼都有。

    澳門是一座不停流動的城市,大量的移民人口、大量的物資流動、大量的技術流動、大量的遊客流動、大量的外勞流動,神奇的是也有大量的族群文化在此地生根發芽、甚至固化成為這座城市不可分割的部分。

    英國歷史學者菲力浦阿梅斯托在《吃:食物如何改變我們人類和全球歷史》一書中寫道,大量個人經驗和逸聞趣事顯示,人往往傾向於回歸習慣的老味道,即使有各地食物可供選擇,人們大多時候還是固守記憶,一再點同款菜式。這一點在中國人出外旅遊時體現得十分明顯。再難看的中菜仍是在歐洲旅遊的中國遊客的首選,尤其是上了年紀的中國遊客。

    在澳門,隨着來自內地北方城市的遊客與外勞越來越多,各種北方餃子店、麵食店、川菜館、淮揚菜館亦成為澳門米芝蓮餐廳的構成部分。從某角度說明,即使澳門的西餐有着悠久的歷史和純熟的烹飪,人們仍然傾向以固有的味道記憶選擇日常的食物。當然,這也並非壞事,澳門能成為“美食之都”亦因此而得益不淺。

    當人們固執地堅守自小形成的食物和味道記憶,並以之作為日常飲食習慣之後,這些食物的烹飪風格便被貼上標籤,之後便陷入了某種程度的固化:必須保持它的純淨並且不接受外來影響,否則便不是“兒時的味道”或“媽媽的味道”或“家鄉的味道”。當足夠數量的同一類屬的流動人口在某處定居下來,形成自成系統的食物製作方式,那麼某些飲食文化便開始形成,於是澳門便有了傳統粵菜、土生葡菜、緬華美食、葡國菜等等多元且精彩的飲食面貌,經歷數百年後而成為“美食之都”。

    花    語

3上一篇  下一篇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