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盟“有罪推定”惹眾怒
據中新社北京消息:儘管多家歐洲車企明確反對,歐盟仍然決定對從中國進口的電動汽車徵收臨時反補貼稅。此間分析人士認為,歐盟此舉實為“有罪推定”,打壓中企在歐洲市場競爭力的意圖相當明顯。
德國多家車企反對
該反補貼調查啟動之初,就遭不少歐盟政商界人士詬病。初裁結果甫一公佈,又被寶馬、大眾、平治等車企公開反對。寶馬集團董事長齊普策直言,這是個“錯誤的決定”。大眾汽車集團也稱,這一決定弊大於利。
復旦大學歐洲問題研究中心主任丁純表示,圍繞電動汽車問題,歐盟內部從成員國層面看分為兩派:一派以德國為代表,自身車企實力較強,燃油車領域在華有較大份額與利益,怕中國反制會傷及自身,同時在新能源車領域也有一定競爭力,對華合作有利於其追趕和佈局未來,故主張在開放條件下自由競爭,不願完全訴諸保護主義;另一派則以法國為代表,自身車企競爭力相對較弱,在中國市場表現也不盡如人意。歐盟最終不顧業界反對,執意對華電動汽車採取貿易保護措施,表明後者在複雜利益博弈中暫居上風。
產業發展技不如人
在丁純看來,歐盟宣佈徵收反補貼稅是一種惡性循環:越技不如人,越傾向於保護主義;反過來,保護主義又妨礙了歐洲車企在充分競爭中真正提高實力。
北京外國語大學區域與全球治理高等研究院教授崔洪建接受採訪時指,此次歐盟針對中國電動汽車的反補貼調查,和以往有明顯不同:不是基於歐盟企業的申請,而是歐委會依據其職權主動發起;不是基於世貿組織規則開展,而是基於歐盟針對所謂“市場扭曲國家”產品反補貼調查的相關規定,本身就暗含對中國的“有罪推定”。
圖削中國車競爭力
崔洪建表示,這一系列反常足見歐盟此舉並非單純圍繞經濟行為的調查,而是沾染了政治考量,核心意圖就是用不公平不正當的手段,削弱中國電動汽車在歐洲市場競爭力,給自身產業轉型製造緩沖期。
對外經濟貿易大學國際經貿學院教授崔凡稱,中國電動汽車產業的優勢來自龐大的國內市場、相對完整的配套產業鏈體系和豐富的高素質勞動力等,也與科學、合規、開放的政策引導有關。眼下一些國家推出貿易保護措施,會對中國新能源產業發展產生一定干擾,但無法阻止中國新能源產業總體發展趨勢。
分析人士認為,考慮到中歐經貿合作的密切程度,雙方電動汽車經貿摩擦終需通過對話協商解決。“架橋”而不是“修牆”,才是符合雙方利益的最優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