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top top
第A03版:澳聞 上一版3  4下一版  
      本版標題導航
粵港澳生態合作日臻完善
粵濕地保護規劃促灣區合作
粵整治海岸線推濱海旅遊
工傷賠償修法須按實際考量
林宇滔動議辯論建永久火葬場
     [ 設為首頁 ] | | [ 返回主頁 ] |
今日日期:     版面導航
當前報紙日期:
2024 6月10日 星期
 
下一篇4  
  放大 縮小 默认        

粵港澳生態合作日臻完善

本報記者 方春城 報道


粵辦生態環境日活動


粵港澳共建美麗灣區

    三地成立空氣質量監測管委會

    粵港澳生態合作日臻完善

    廣東省“六五環境日”主場活動近日在茂名高州市舉辦,全省展開新一輪環保宣傳活動。今年是《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綱要》公佈五周年,粵港澳生態環境保護合作機制日臻完善,生態環境保護取得明顯進步。

    省生態環境廳表示,粵港澳三地成立包括香港環境保護署、澳門環境保護局、澳門地球物理暨氣象局、廣東省生態環境監測中心等為成員的空氣質量監測網絡管理委員會,加強粵港澳大氣環境評價指標銜接。

    五年來,大灣區共同對熱點生態問題開展合作,開啟三地生態環保合作新篇章。建立生態環境“同保共享”模式、長效合作機制。包括設立環保合作小組、參與泛珠三角生態環保工作、完善區域生物多樣性保護系統、完善珠三角空氣監測網絡、形成水資源污染防治合作體系、成立粵港澳大灣區自然教育聯盟等合作平台、聯合舉辦大灣區世界環境日嘉年華等。

    推進生態工作

    《粵港澳大灣區生態環境保護規劃》、《共建國際一流美麗灣區合作框架協議》、《內地與澳門特別行政區環境保護合作安排》、《粵港澳大灣區生態環境保護二○二二年工作要點》、《粵港澳跨境環境社會風險防範和化解工作指南》等一系列重要文件陸續簽署實施。同步推進生態工作與經濟社會建設,設立粵港“清潔生產夥伴標誌”、粵澳(江門)產業合作示範區建設推進、粵港澳碳標籤互認機制成功探索。

    省生態環境廳表示,大灣區已建成國內首套空氣質控技術體系,三地不斷創新協同管理模式,目前建成粵港澳珠三角空氣質量監測網絡,由廿三個空氣質量自動監測子站組成,其中十八個子站位於珠三角,四個子站位於香港,一個子站位於澳門。

    三方輪辦年會

    在此基礎上,成立包括香港環境保護署、澳門環境保護局、澳門地球物理暨氣象局、廣東省生態環境監測中心等為成員的空氣質量監測網絡管理委員會,並建立季度會商機制、三方輪流舉辦“粵港澳空氣質量監測與預報預警技術交流年會”,定期分析回顧監測網絡運行和空氣質量狀況。

    同時,三地合作建立統一的數據質量管理體系,借鑑國際經驗建成國內首套空氣自動監測質量保證和質量控制技術體系,並定期開展三地監測數據互審。三地還建立統一的數據發佈平台,實時發佈空氣質量狀況,並加強粵港澳大氣環境評價指標銜接,探索建立空氣質量健康指數(AQHI)評價指標體系。

    加強水質監測

    廣東積極推進跨省及省內生態補償監測評價,圍繞環北部灣、珠三角水資源配置工程等系統謀劃西江流域水源水質安全預警監測體系建設,並加強水質監測預警、與港澳共享數據,確保重要供港、供澳飲用水源水質安全。

    接下來,廣東將繼續推動搭建粵港澳二次污染組分和溫室氣體監測統一質控技術體系,加快建立大灣區生態環境遙感普查、無人機詳查、地面核查工作模式,完善天空地海一體化生態環境監測網絡。

    廣東省將持續推進美麗廣東、美麗灣區建設,以粵港澳大灣區為示範引領,全面落實大灣區生態環境保護規劃,推動建立完善粵港澳三地生態環保合作機制,共同打造美麗中國先行區。

    ( 廣州九日電)

    本報記者  方春城  報道

下一篇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