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top top
第A12版:視野 上一版3  4下一版  
      本版標題導航
如何構建大灣區與人類共同價值
北約新政策 俄烏新轉向
MBTI 新穎的身份認同遊戲
     [ 設為首頁 ] | | [ 返回主頁 ] |
今日日期:     版面導航
當前報紙日期:
2024 6月10日 星期
 
3上一篇  
  放大 縮小 默认        

MBTI 新穎的身份認同遊戲

司徒子榆


風靡網絡的MBTI測試,亦是年輕人的社 交名片。

    MBTI  新穎的身份認同遊戲

    網絡上經常有人提問,你是“i人”還是“e人”?簡而言之,i和e都分別來自英文的introvert(內向者)和extrovert(外向者)。若你是在互聯網衝浪的一分子,想必這兩個字母對你而言不會陌生,它們都是出自當今新鮮滾熱辣的MBTI測試。

    只要我們打開手機,不管是面向國際的社交平台Instagram,還是內地時興的小紅書,大家都好像在討論彼此的MBTI,也就是十六型人格類型。似乎只要是與時俱進的年輕人,就會在聚會或是在認識新朋友時,說出代表自己那四個英文字母。諸如活潑開朗的“快樂小狗”ENFP、務實且一絲不苟的保衛者ISTJ、喜歡思考與專研的“小老頭”INFJ。

    回望這幾年,MBTI並非風靡一時的產物。早在二○二二年,韓國曾有推出《MBTI inside》的觀察類真人秀,節目組讓十六種不同人格類型的嘉賓同住在屋簷下,後又分別將他們劃分為“I人組”(內向組)與“E人組”(外向組),“P人組”(隨心組)與“J人組”(計劃組),以展現不同類型的人在社交與日常生活中的區別。

    節目在韓國內外引起巨大的迴響,當然,觀眾對此的褒貶不一。有人認為節目組草率地將人群分組只是種吸引眼球的噱頭,反而加深了大眾對於性格差異性的偏見,有人亦表示MBTI測試不具有嚴謹的科學性質。即便如此,《MBTI inside》的推出,仍然是促使了MBTI測試走進我們的視野,令無數渴望在社會中尋求歸屬感的年輕人們,找到一種屬於他們的身份認同遊戲。

    榮格是MBTI之父嗎?

    所有的流行都有其出處,談及MBTI的權威性時,人們總會提到著名的瑞士心理學家榮格,甚至把榮格冠名為MBTI之父。但其實,當時榮格只是將MBTI的理論在《心理類型》一書中提出,並不是我們如今熟知人格類型指標。後在一九四四年,美國母女嘉芙蓮·庫克·布里格斯與伊莎貝爾·布里格斯·邁爾斯將之簡化為方便大眾使用的指標測試。

    MBTI的全稱是邁爾斯 · 布里格斯性格分類法,測試從注意力方向與認知、判斷、生活方式等四個維度來劃分人格類型。

    在量表中,字母E(extroversion外向型)-I(introversion內向型)的指標用作判別測試者對環境的反應,E指數高的人願與人互動,I型的測試者則傾向於獨處獲得能量;S(sensing實感型)-N(intution直覺型)用以表明測試者對資訊與經驗的感知方式,S人關注具體的細節,依賴經驗,N人則聚焦在抽象的概念上,更具備想像力;T(thinking思考)-F(feeling情感)描述了測試者的決策方式,T人習慣從事物的本質上思考,決策不被情感因素影響,而F人更注重感受與人際關係;J(judgment判斷)-P(perception感知)量表則與測試者在日常、工作生活中的處事方式有關,J人遵循計劃且有條不紊,P人面對突發事件更開放,擅長隨機應變。

    不過,亦曾有測試者表示,每次做MBTI測試的結果都不同——這是再正常不過的事兒了,個人的心境及外界環境都會對量值產生或多或少的影響。處在人生不同階段的人們,亦會因應生活的實際情況,做符合自己社會角色的選擇。

    新穎的社交名片

    如引言所述,MBTI已為年輕人與時俱進的證明,只要在社交場合說出代表自己的四個英文字母,即可幫自己找到志同道合的團體。MBTI測試,彷彿撇除了星座的神秘學特質,繼而在互聯網時代中變成具有科學依據的新型“星盤”,不論測試者是來自出身為何,又或來自天涯海角,都準能在MBTI量表裏窺視出你的個性。

    目前最炙手可熱的MBTI測試題庫來自網站16personalities,用戶只用輕輕敲動手指,完成不到七十道題目後,網站便會生成屬於你的人格測試結果,下方頁面還順帶附上與你MBTI類型相同的名人,我們熟悉的奧巴馬、莎士比亞以及Lady Gaga都包括在內。

    然而,在大家追捧MBTI為自己帶來歸屬感的同時,不可忽視的是其背後隱含的認同缺失。互聯網時代又是充斥着迷茫的時代,年輕人面臨着升學、待業、失業、買不起房等生存壓力,游離在極度現代化的城市裏,如同一群現代的“遊牧者”。對各類心理測試津津樂道的人們,恰是他們“失落”的證明——迫切地渴望某一群體的認可,以規避自己在社會群體中的孤立無援。

    MBTI作為新穎的社交名片,它削弱了年輕人在社交場合中的尷尬,有效地幫助他們“破冰”。在一聲聲“原來你也是INFP/ESTJ/ENFP/ISTP……”裏心照不宣,不需對自己的過去、經歷、性格發表長篇大論,都可迅速地拉近陌生人間的距離。

    掀起一股文化商品化熱潮

    在消費主義社會,現時流行的物品與生活方式都是商家有意塑造出來的。譬如近年興起的戶外露營熱,它不僅是源自人們對於大自然的嚮往與熱愛,亦與資本家的推波助瀾相關。露營用具昂貴,因而它的受眾必定具備足夠的時間與金錢,商家在塑造潮流的同時,亦是在售賣一種昂貴且小眾的生活方式。

    MBTI的熱潮有異曲同工之妙,現時市面上不缺乏各類人格類型的周邊產品,不少商家都以人格的獨特性作為賣點,推出一系列與之有關的商品:MBTI冰箱貼、MBTI咖啡、MBTI服飾、MBTI香水,甚至還有MBTI專屬的顏色。所謂的文化商品化亦不過如此,商家“萃取文化中具有特殊性、可儀式化、可量化生產的文化元素,再利用媒體包裝的手法加以推銷”。

    雖則MBTI測試,已是當代年輕人嘴裏不可缺少的話題,大家仰賴它為我們的社交生活增添風味。但在鋪天蓋地的熱潮中,MBTI也只是普適性的心理指標測試,人格的立體多面,並非是簡單四個字母可概括的,量表的意義也是幫我們初步了解自己。娛樂過後,亦別過於沉醉於某個特定的性格標籤,助長二十一世紀的心理測試迷信。畢竟在已知的領域中,保存一隅的未知,我們的未來才會擁有更多探索的可能。

    司徒子榆

3上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