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top top
第B08版:新園地 上一版3  4下一版  
      本版標題導航
(遊蹤)仙霞關名不虛傳
(老陳尋味天下)沒有介紹錯
(山谷小島通信舍)AI PC元年記事
(四方聽音)懸浮的世界
(衆藝館)荒誕劇本崑劇演出
(時光迴輪)觀眾
(胭脂齋)氣韻天成
(世相雜議)變味
(筆雯集)割股療親
     [ 設為首頁 ] | | [ 返回主頁 ] |
今日日期:     版面導航
當前報紙日期:
2024 6月9日 星期
 
下一篇4  
  放大 縮小 默认        

(遊蹤)仙霞關名不虛傳

李嘉曾

仙霞關名不虛傳

    網上資料稱:劍門、函谷、雁門、仙霞乃我國四大古關。其中,四川劍門、河南函谷、山西雁門三關名氣較大,浙江的仙霞關似乎鮮為人知,於是親臨現場考察以解除疑慮。

    江山市位於浙江省西南,地處浙贛閩三省交界,自古便是浙江衢縣(今衢州)南下福建建州(今建甌)的必經之地。其南端以仙霞嶺為代表的崇山峻嶺,群峰陡峭關隘險要,素有“東南鎖鑰,八閩咽喉”之稱。唐乾符五年(八七八年),黃巢接替王仙芝成為農民起義軍領袖,因東都洛陽一時難克,遂欲經浙江攻入福建。黃巢率部在仙霞嶺中披荊斬棘開山闢谷,終修成十餘里長之便道,大軍得以揮師南下。後人沿途設置四道關卡,前後相距三里餘,第一道即為仙霞關。

    從景區大門沿谷底石徑緩緩上行,不久即見一道石牆橫亙於峽谷之中。條石壘砌的牆體長四十來米,高五米餘,牆頭雉堞凹凸起伏,顯示出明確的軍事功能。關牆厚四米許,共設三個門洞,石道從中間的大門洞穿過,門邊石碑上鐫刻着“仙霞關”三個大字。一旁還有“浙江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黃巢起義遺址”等碑刻並列,襯托出莊嚴肅穆的氛圍。舉目四望,浮想聯翩,進而追溯其飽經滄桑的悠遠歷史。

    仙霞嶺古稱泉嶺山、古泉山。西漢初東越郡國反叛,朱買臣諫請漢武帝出兵討伐,曾述及此山之險峻:一人守險,千人不得上。唐初開始浙閩漸盛,兩省間交通陸續開闢,仙霞嶺峽谷間的山路成為商販艱辛往來的途徑之一,也為黃巢大軍開拓南下通道奠定了基礎。南宋紹興年間鑿麻石鋪設路面,乾道年間設關,明清時在仙霞嶺內共築設仙霞、安民等六道關卡。

    此地地勢險要,是明清時期農民和飢民起義的據守地。明隆武二年(一六四六年),鄭成功受封禦營都督,“佩招討大將軍印,鎮仙霞關”。太平天國將領石達開、李世賢的部隊亦曾到此留下足跡。一九三五年,粟裕、劉英領導工農紅軍挺進師在仙霞關一帶建立根據地,發動農民開展武裝鬥爭。抗日戰爭爆發後,日寇於一九四二年五月進攻浙贛,仙霞嶺阻擊戰打響。歷時十天,傷亡日軍一千二百餘人。在日軍縱隊長被擊斃落馬處,現豎有“落馬橋”碑刻作為警示。

    站在關上眺望,兩邊險峻的山崖如同屏障,茂密的翠竹在坡上輕輕搖曳,挺拔的水杉於道旁並肩佇立。山風拂面,心懷大暢,不禁為雄關當道萬夫難開的氣勢感慨萬分。

    宋代以來,陸游、朱熹、徐渭、徐霞客等眾多文人曾慕名來此遊覽並留下詩作。如今的仙霞道中,“宋代築路碑記”依稀可辨,“東南鎖鑰”殘碑猶存,後人修建的黃巢塑像巍然屹立,彷彿仍在追憶那一段段悠久而不平凡的歷史……

    入列四大古關之仙霞關,果然名不虛傳!

    李嘉曾

下一篇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