伶仃洋大橋更名深中大橋
團隊研發全新技術抵禦十七級颱風
【本報記者廣州七日電】粵港澳大灣區關鍵交通樞紐——深中通道項目建設進入收尾工作階段,將迎接通車時刻。深中通道管理中心今日介紹,深中通道伶仃洋大橋已更名為深中大橋。
大橋四項世界之最
在深中通道十項“世界之最”中,深中大橋就囊括四項,包括世界最大跨徑全離岸海中鋼箱樑懸索橋(主跨一千六百六十六米);世界最高橋面、最高通航淨空海中大橋(橋面高九十一米);世界最大海中懸索橋錨碇(長八十三米、寬八十三點八五米、高五十一點五米,單個錨碇混凝土方量約卅四點四萬立方);世界最高懸索橋抗風檢驗風速(顫振臨界風速八十八米/秒); 世界最大體量鋼橋面熱拌環氧瀝青鋪裝(面積達到三十七點八八萬平方米)。
目前,大橋上的可變情報板、路牌、路燈、護欄、地面標識已全部完成。大橋距離海平面高達九十一米,相當於三十層樓高,是目前世界最高通航淨空的海中大橋,達到七十六點五米。為未來船舶的海上通航預留充足的空間,即使裝三萬個集裝箱的超大船舶,也能輕鬆通過。
奪橋樑界諾貝爾獎
作為深中通道全線的關鍵控制性工程,為抵擋颱風等惡劣天氣,大橋建設團隊研發全新的氣動控制技術,將大跨整體鋼箱樑懸索橋的顫振臨界風速,提高到世界最高的八十八米/秒,通俗來講就是能抵禦十七級颱風。近年來,超強颱風“山竹”登陸時中心附近最大風力是十四級。
深中通道管理中心副主任范傳斌介紹,更好地區分位置,便於日後運營管理,深中通道各關鍵構造物都有自己的名字。依據《廣東省地名管理條例》,深中通道跨越珠江口,作為關鍵結構物的懸索橋和海底隧道分別命名為“深中大橋”和“深中隧道”,與項目全線名稱“深中通道”一脈相承。
范傳斌稱,今年四月,深中通道橋樑工程高分通過荷載試驗,並獲得有橋樑界“諾貝爾獎”美譽、國際橋樑大會授予的“喬治·理查德森獎”,這是對深中通道內在質量優和外在品質美的肯定,更是對我國交通人多年來不斷探索超大跨懸索橋技術發展的激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