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top top
第B08版:新園地 上一版3  4下一版  
      本版標題導航
(雜談)粄說客家
(西窗小語)移民政策是最佳利器?
(句句是甘)聰明又開心地變老
(斷章寫義)不快樂的空間
(聲色點擊)舊患
(菁菁樂道)仙境背後
(榕樹頭)賭場舊事
(夢裡聽風)不婚不育的“性福”人生
(筆雯集)事頭工頭 伙頭判頭
     [ 設為首頁 ] | | [ 返回主頁 ] |
今日日期:     版面導航
當前報紙日期:
2024 6月6日 星期
 
下一篇4  
  放大 縮小 默认        

(雜談)粄說客家

陳建邦

粄說客家

    粄也作或,是糍粑一類的米製餅,常見於客家和海南地區,尤以粵東客家地區最為盛行。捆粄,廣東豐順特色小吃;新丁粄,客家人慶賀添丁食品;發粄,客家人過年過節常吃的糕品;蘿蔔粄,也叫菜包粿、菜頭粄;艾粄,是一美味特色客家傳統小吃。據《玉篇》記載“粄,米餅”,相當於常說的糕,這一古漢字在客家話裡保留下來,成了客家方言特色詞。多款粄呈餃子外形,彰顯對“根”的眷戀。

    五千多年歷史長河,孕育源遠流長的中華文化。廣袤的神州大地,養育多元民族、民系。中原百姓經千百年南遷,與南方少數民族不斷碰撞融合,形成一支獨特的漢族民系——客家人。遷徙路途艱苦,缺乏食材,而粄利保存,便攜帶充飢,它是漢人遷徙、定居後文化融合的產物。勤勞的客家人讓平凡之物成就刺激味蕾,一試難忘之食,攜粄走天下。

    歷史上,客家人經歷五次大遷徙。首次發生在西晉末期和東晉“五胡亂華”時期,部分中原居民幾經輾轉,來到閩粵贛邊區,後來又有民眾到了長江流域的湖北、安徽、江蘇一帶,向東的到了鄱陽湖,或隨贛江來到贛南,先行者則到了現今的梅州大埔,是次南遷持續一百多年。第二次遷徙發生在唐朝安史之亂後,部分中原百姓南遷。黃巢農民起義,促使民眾南遷,到達閩贛,遷徙持續近百年。然而,之前遷徙並沒有形成正式的民系,直到南宋,南遷漢人在贛江、汀江、梅江形成的三江平原逐漸形成客家民系,有了“客家”之稱。第三次遷徙發生在北宋亡後,百萬民眾隨宋高宗南渡臨安,部分人到了南雄、韶州,或是汀州定居。南宋末期元兵南下,客家兒女隨文天祥義軍來到梅州,梅州人踴躍參與“勤王”,一二七九年崖山海戰後,南宋亡,以卓謀為首的梅州人開始向海外遷徙。第四次遷徙在明末,當時清軍南下福建、廣東,一些客家人選擇繼續遷徙,有的隨鄭成功到了台灣,有的則遷往湖南、四川等地。清朝期間閩贛一帶的客家人數激增,恰逢清政府推行“移湖廣,填四川”移民政策,大批客家人舉家入川。第五次遷徙在清朝中後期。客家人洪秀全發起太平天國運動,百姓紛紛逃難,嶺南先住民與後住民矛盾激化,演變成土客械鬥,為此清政府劃出台山赤溪地區安置客家人。這次動亂,促使不少客家人選擇外遷或出走海外。

    如今,全球約有一點二億客家人遍佈我國十八省,近兩百縣市。此外,世界五大洲八十多國,都有客家人生活痕跡。在重大歷史事件中,亦常現客家人身影:朱熹、文天祥、羅芳伯、丘逢甲、鄧仲元、鄧演達、朱德、葉劍英、鄧恩銘、陳寅恪、丘成桐等都是客家人。客家人自強不息,堅韌果敢,勤勞樸實,富有智慧,耕讀傳家,雖歷經數次遷徙,依然稟承優秀的民族精神。

    粄說客家,龍行天下。朋友,你要麼是客家人,要麼就是客家人的朋友。對吧⁈

    陳建邦

下一篇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