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觀展所見一二
閒時到鄰埠去看演岀和展覧,是多年來的周末好節目。近日參觀了香港藝術館的“好物有型”館藏精品展、“放懷天地”翟仕堯書法展和 “袖珍 · 厚禮”雲浮軒藏中國鼻煙壺捐贈展,以及香港中央圖書館的“南來作家手迹遺物展”,都讓我感到獲益良多。上述展覽製作自是專業的、內容豐富的,在此不贅。本文欲淺談的是在展覽現場所見現象引發的思考。
在藝術館觀展時,喜見一群小學生排着隊入場,有三四位老師領着。心想,學校注重學生的多元智能發展,從小培養孩子們對文化藝術的興趣和認識,都帶小朋友來看展覧了,太好啦!可是幾分鐘後,只見老師把孩子分成幾組,每組到各展區的展品前拍幾張集體照,之後便又帶隊去另一個展廳了。我沒有聽到老師向孩子們介紹展覧內容、來參觀的目的,相信學生們連自己進入了甚麼展覽館也未必知曉。老師的匆忙,是時間所限?嘗試去理解,但又難以理解。
香港中央圖書館的“南來作家手迹遺物展”佈局很有系統、陳列清晰有序。當我走進館內,便有三四名初中學生迎上前來歡迎,並告知該展覽分幾個區。我見學生熱情,便和他們聊起來了。隨意問及展覽的特色是什麼?為什麼要分區?有多少位作家的手迹?有沒有蕭紅和蕭軍?他們能回答的就是共有二十四位作家,都是從內地來香港生活和寫作的,至於展覽特色說不上來,並異口同聲說作家之中沒有二蕭。
我的本意是希望他們能表達自己對文學藝術的興趣、以及談談從展覽所得知識,以便稱讚和鼓勵一番。讓同學們在展場內負責簡單的導賞工作,用意是好的。我沒有對學生們失望,畢竟年紀還小,學習機會還很多,只是希望教導他們的師長們能更仔細、更用心去思考如何能達到此番學習的成效,再而達至長遠的育人目標。
悅 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