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里調水 水潤蓮開
——訪粵港澳大灣區的“水龍頭”大藤峽工程
今年入汛以來,珠江流域接連發生編號洪水,防汛形勢嚴峻複雜,作為珠江流域防洪關鍵性工程大藤峽水利樞紐工程(下簡稱“大藤峽工程”),四月底前已完成船閘停航檢修以及二十六孔大壩洩水閘的全部巡檢,充分做好抵禦洪水、築牢防線的準備。
走進數字孿生大藤峽應用中心,廣西大藤峽水利樞紐開發有限責任公司樞紐管理中心工程師李穎正在進行分析作業,大螢幕上即時顯示每個閘門的狀況。
“水情調度既要防汛也要抗旱,閘門除了在防洪時調整,在水資源調度時也要調整。”李穎介紹,每到冬季枯水期,上游來水偏少,珠江口就會形成海水倒灌、鹹潮上溯,嚴重影響粵港澳大灣區的供水安全。
調水“以淡壓鹹”是目前抵禦鹹潮最有效的方式。在珠江委組織實施的二○二三至二○二四年度第四次珠江壓鹹補淡應急水量調度中,大藤峽工程作為粵港澳大灣區供水保障“第二道防線”的主要水庫,向下游應急補水,實現水資源的優化配置。
“大藤峽工程可以說是粵港澳大灣區的‘水龍頭’,相較於天生橋、龍灘等上游水庫,從大藤峽工程直接調水,回應時間可由十天縮短至三天。調水精度和效率的大幅提升,是破解澳門缺水困局的關鍵‘鑰匙’。”廣西大藤峽水利樞紐開發有限責任公司董事長鄧勛發介紹。
千里清泉惠澤民生。大藤峽工程二○二○年三月開始運行以來,先後十六次參與流域應急補水,累計補水量二十五億七千萬立方米,成為包括澳門在內的粵港澳大灣區水安全的重要屏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