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奈快閃優惠 藝術節力谷佳作
澳門近半年整體票房慘澹,不管是官辦或是民辦節目,都挺着莫大壓力。有說是疫症期間人已習慣蝸在家中煲劇、北上消費影響、娛樂節目滿城選擇太多、大型內地藝術節目來澳輕易派票,摧毀購票習慣等。真實情況值得相關人士細心研究,否則浪費官方及民間多年在建立票房及購票習慣上的努力,文化藝術只能倒退三十年,墮入成為免費晚餐的惡性循環。
澳門藝術節是品牌保證,過往票房開售便有不少節目售罄,但今年大部分演出開節一周,票房仍未過半!上星期六便再推第二次快閃優惠,實屬罕見:“本月十一日至十九日期間凡購買實驗崑劇《椅子》、《睡美人》、《馬克白》、《都市女子心靈圖鑑》、《中葡搖滾瘋》的任何張數門票可享七折優惠。”令人吃驚的是當中有兩個演出看似不應不爆。《睡美人》是現代芭蕾舞劇,澳門學習芭蕾舞者眾,過往只要看到《胡桃夾子》、《天鵝湖》等經典名稱,便出現搶票熱潮。有人歸咎於《睡美人》不是傳統的帥哥美女華麗宮廷芭蕾舞劇,而是創新的現代風格,場面黑色深遽,芭蕾習舞者或會覺得跟自己所學不同而忽視,父母見不是傳統美感,亦不一定會鼓勵習舞的子女觀賞;其實學習任何藝術,都是接觸人類廣闊的藝術世界的通路,越了解傳統越明白當代,同樣,越接觸當代越能深耕傳統。《睡美人》是法國里昂歌劇院芭蕾舞團的力作,編舞馬可 · 莫勞是西班牙最年輕的國家舞蹈大獎得主,作品備受矚目。《睡美人》在他手中,着眼於沉睡的公主、清醒的身邊人,時間的逝去,具有更當世的價值。其節奏和風格,就算是學習其他舞蹈的人也應去大開眼界。
另一個票房冷淡的是意大利的薩丁尼亞島劇院的《馬克白》,在文化中心小劇院只是演出兩場,票房也未及一半。該劇在二〇二〇年香港藝術節曾經差點上演,票房未開已預售過半,十分火紅,後藝術節因疫症停辦,觀眾無緣一見。莎士比亞的名劇中,《馬克白》具不少吸引人的元素:女巫的咒語和預言、人的貪念與明知故犯、暴力、陰謀、鬼魂、心魔都是上佳的戲劇元素,甚至百年謠傳的劇場禁忌——直接提及“馬克白”三字必遭厄運(我覺得這應是骨灰級的的票房話題炒作)。是次演出的《馬克白》,其黑暗力量以形體劇場展現,以具有原始力量的薩丁尼亞語演出,所有角色由男性擔演,粗獷的肢體加上強力的聲效,絕對是獨一無二的作品,單是學習戲劇的學生及本澳劇團中人,已應是必然的入座者。《馬克白》在澳演出後,旋即到首屆香港國際莎劇節演出,據聞票房甚好。佳作當前卻少人問津,實在令人惋惜。
文:晴 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