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top top
第B07版:閱讀時間 上一版3  4下一版  
      本版標題導航
與自己和解
被忽略的“小事”
在工作中鍛煉靈魂
《改變人生的持續術》
《順勢投資美股ETF》
《高效原力》
青島開埠初期建築記錄城市發展歷史
     [ 設為首頁 ] | | [ 返回主頁 ] |
今日日期:     版面導航
當前報紙日期:
2024 5月5日 星期
 
3上一篇  
  放大 縮小 默认        

青島開埠初期建築記錄城市發展歷史

司徒一凡


《青島開埠初期的建築(一八九七——一九一四)》 作 者:克里斯托夫 · 林德 譯 者:夏樹枕 出 版 社:同濟大學 出版日期:2024年1月

    青島開埠初期建築記錄城市發展歷史

    一八九七年十一月,德國借“巨野教案”出兵佔領膠州灣。一八九八年三月中德雙方簽訂《膠澳租界條約》,德國租借青島九十九年。德佔青島十七年期間,對當地城市發展產生了決定性影響,使其迅速從一個漁村變成中國北方的重要都市,出現工商業發達、文化繁榮之景象,並奠定青島老城區的基本構架,在中國近代建築史佔有重要地位,進而對中國近代史產生重要影響。

    一百多年後,現今青島的城市面貌已發生巨大變化,但開埠初期的建築原貌何似?留存幾多?現狀如何?本書為讀者提供了詳實的答案。

    本書原著為作者一九九八年發表的博士論文,其主題是透過測繪青島德佔時期所形成建築的現狀,來研究彼時的建築歷史,是德國學者研究青島城市早期建築歷史最為詳盡的作品。一九九四年,德國學者托爾斯滕 · 華納博士的《德國建築藝術在中國》出版,成為第一部系統研究德國在華建築遺產的著作,其中涉及開埠初期青島的四十餘座重要建築。受該書啟發,作者不久後便來到青島,對當地開埠初期建築展開調研,在城市面貌發生劇烈變化前,為青島留下了重要的歷史資訊。經作者同意及授權,由青島市文化和旅遊局、青島市檔案館、青島市城市建設檔案館共同組織本書編譯,彙聚學界以及民間收藏之力,使中文版得以在中國內地付梓面世。

    作者在為中文版所作的序言中寫道:“一八九八至一九一四年,在嚴格的軍事管理下,輔之以柏林帝國海軍部的雙重把關,透過強有力的行政監管,依照當時頒佈的建築條例,青島的城市格局被劃分為居住區、商業區和工業區。同時還實施了種族隔離政策,規定了華人區和歐人區。相較於中國其他沿海城市,青島以這種方式形成了其建築學上的城市格局。時至今日,青島人仍在審慎保護並積極推進這片老城區的復興。一百多年後的今天,青島老城區獨特的城市風貌,仍是構成這座國際性都市的特色之一。”

    全書按“歷史背景”、“青島城市開發建設的前期準備”、“一八九七至一九〇四年間的房屋建設”、“一九〇五至一九一〇年間的房屋建設”、“一九一一至一九一四年間的房屋建設”和“青島開埠初期建築發展的回顧”六個篇章編排,首次將青島開埠初期的建築置於近代中德建築藝術碰撞交流的語境下予以系統梳理與解析,並對一百五十餘座早期歷史建築進行綜合評述,涉及青島歷史城區現存一大批早期重要建築遺產及空間節點,包括重要公共建築、軍事建築、商業建築及宗教文化建築和大量私人住宅。作者綜合運用多方面資料,包括中國、德國、日本等國所藏的大量文獻檔案,內容涵蓋廣泛、資料詳實、圖文並茂,尤以新舊對照形式刊出的建築舊貌與現狀圖片,為讀者留下深刻而直觀的印象,是青島城市建設史乃至城市史研究的重要參考書籍,亦可作為遊客對城市作深度遊的導覽。

    本書作者一九六四年生於德國,一九八五年至一九九二年在柏林工業大學和台北市學習藝術史、漢學和日本史。一九九三年至一九九五年在柏林工業大學讀博士,一九九八年獲該校博士學位。一九九六年至二〇〇一年擔任柏林德國歷史博物館副館長,負責一九九八年德國歷史博物館“青島——德國殖民史中的中國篇章(一八九七年至一九一四年)”展覽項目。二〇〇二年擔任國際博物館協會德國分會執行主任。二〇〇三年任曼海姆Reiss-Engelhorn博物館顧問,二〇〇七年任該博物館展覽管理部主任,二〇一五年任該博物館藝術與文化史部主任。他長期從事近代青島建築藝術史的研究,多次來華並到青島市訪問交流,推動曼海姆市檔案館、曼海姆市博物館與青島市檔案館結成友好館,並每年舉辦“中德歷史雙年展”。

    司徒一凡

3上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