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top top
第A09版:澳聞 上一版3  4下一版  
      本版標題導航
何賢馬路天橋周一起重鋪
(新聞小語)支援弱校促整體教育發展
今有雷雨間有烈風
涉毒鴛鴦爭執報警齊被拘
交總促保障巴士職工權益
社工籲正視家庭教育缺位
外僱涉拾手機據己有被捕
五旬婦倒斃家中待查
     [ 設為首頁 ] | | [ 返回主頁 ] |
今日日期:     版面導航
當前報紙日期:
2024 5月4日 星期
 
3上一篇  下一篇4  
  放大 縮小 默认        

(新聞小語)支援弱校促整體教育發展

夏 耘

    支援弱校促整體教育發展

    數字顯示,去年澳門只有三千七百多名新生兒,相比被視作出生率“天花板”的上個龍年七千多名“龍B”,落差極大。出生率持續下降,一石擊起千重浪,學校首當其衝。幾年來,弱勢學校一直面臨招生困境,縮班問題接踵而至,甚至面臨“殺校”危機。

    出生率迭降,牽連甚廣,部分小學及幼稚園收生不足。此類學校往往存在校園硬件老化或匱乏、非“一條龍”學校等,因觸及開班人數下限臨界點,瀕臨縮班邊緣。收生不足,有聲音指問題在於師資。早前立法會行政長官答問會上,特首更着收生不足的學校,檢討研究培養優良師資吸引學生。

    每所學校辦學多元、特色不一,加上歷史等因素令校園環境、資源有異。以招生數目界定學校教學質素,似乎對學校及教師不公,甚至加深大眾對相關學校弱小刻板的印象。在基層學校任教的教師,要付出更多心力輔導學生,讓有挫敗感的學生變得自信的成功個案不少,反映細校教師也有出色的教育質素。

    不能否認,現時大多家長心儀一、二線學校,條件有限的裙樓學校、弱勢學校自然有心無力,致使近年持續減班。今年“幼兒首次入學中央登記措施”已屆尾聲,當局指九成六中央登記幼童已辦理入學。有學校透露,新學年K1暫時收生僅得數人,倘人數達不到每班廿五人下限,要按比例收取包班津貼,難以支撐教師薪金,只能裁減教師人手。

    要解決適齡學童人數下降問題,須從生源入手。辦法不外乎鼓勵生育,但要令出生率回升,箇中挑戰很大,政府須提供足夠誘因。外國有不少做法值得參考,如新加坡於疫後推出多項催谷生育措施,包括每生一個小孩便可獲逾七萬元(澳門元,下同)獎金,並將首兩名育兒補貼增至約六點五萬元,從第三胎開始加碼至約七點七萬元,男士侍產假更由兩周增至四周等,對推升生育率具一定的動力。

    增加學童人數不能一蹴而就,需時醞釀。過渡時期,當局宜推出針對弱勢學校支援或傾斜政策,保障教學人員及教育供應穩定,提升學校士氣,予更大信心制訂中長遠規劃,推動整體教學發展。

    夏  耘

3上一篇  下一篇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