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top top
第C06版:教思 上一版3  4下一版  
      本版標題導航
閱讀過渡:從繪本到文學
老師的“委屈”?
以始為終
專業素養對高效能的意義
     [ 設為首頁 ] | | [ 返回主頁 ] |
今日日期:     版面導航
當前報紙日期:
2024 4月22日 星期
 
3上一篇  下一篇4  
  放大 縮小 默认        

以始為終

若 瑜

    以始為終

    女兒晚上睡覺前會和AI聊一下天,問一下各種古靈精怪的問題,然後才安心睡去。有那麼幾回,我感受到了被取代的危機,儘管心中失落,但還是忍住不打擾他們交談,暗暗觀察一番。過了一陣子發現,女兒與AI聊天的興趣似乎淡了下來,問她原因,小姑娘有些疑惑地告訴我:“它能和我解釋問題,但我和它說想法,它好像不明白。”不得不佩服這些看似懵懂的孩子,遠比我們這些被捲得團團轉的家長高明得多。被孩子這麼一說,不禁思考AI盛行之下,大家都在談“取代”,那未來我們的孩子要具備些什麼能力,才不會被人工智能取代呢?作為父母,在這條教育路上又該如何陪着孩子前行呢?

    人工智能會取代越來越多的工作,這是必然的趨勢,但它始終無法取代人類智慧。它的生成依賴我們的大腦,雖然海量信息的處理、按部就班類的工作AI都能勝任,但凡涉及大腦中感官類的能力,我們稱之為“五感”能力,是AI無法企及的。“五感”是指視覺、聽覺、嗅覺、味覺和觸覺這五種感知力。所以女兒說AI不明白她的“想法”,這個“想法”,其實是五感在大腦中把某件事或人,在自己的認知世界裡,搭建出來了清晰的畫面。這種複雜的人類獨有的能力,AI當然不懂。順着這條路,那未來的孩子需要什麼能力,答案就呼之欲出了。

    那就是感知力。通過感知力延伸出來的範疇太多了,但凡和色彩、聲音、氣味、觸感有關的工作,AI都無法勝任。五感之中視覺與其他四感相比,所佔比例最高,文字類的、影像類的工作都必須由我們人類所主宰。當然現在很時髦的ChatGPT也能從事文字工作,但爲甚麼我們一看就知道是機器寫的,因為“寫”不是“創作”。創作必須源於感知,感知來源於心靈與大腦的結合,感知需要身臨其境,更需要從小培養,這也正是AI無法取代的。

    感知力如何獲得?其實每個孩子生來就有。但為何越來越弱?筆者也經常思考這個問題,社會的發展、科技的進步、教育的環境、家庭的認知,孩子置身於這一大環境中,如大浪淘沙般,我們需要小心翼翼地呵護他們人生之始時所帶來的寶貴能力,不要被太多外界的聲音左右。正因爲這些能力,人類歷史經歷漫漫長河,遇無數困境挑戰,都無法被取代;也正是因為這些能力,才會帶領我們的下一代在漫漫人生中面對荊棘考驗、勇往直前。

    如果女兒問我,未來她可以做什麼,我會和她說:“今後你的工作可以用自己大膽的想像,加入趣味性去盡力創造,同時不要忘記去愛和感受被愛......”父母們,也請相信,我們的下一代必將是AI的主人。

    若    瑜

3上一篇  下一篇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