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民經濟参考手冊
不知從何時開始,談到經濟問題,彷彿只有經濟學家才有資格發言。然而只要肯花時間,了解經濟學的基本內容,你不難發現當中大部分都離不開生活,而非如量子力學般,跟普羅大眾保持着地球與銀河系之間的距離。
理論與實踐往往存在差距,經濟學也不例外。就如其他非科學範疇的知識,經濟理論的解釋能力有限,因為背後涉及一系列的假設,得出的研究結果,多以“其他條件不變”(ceteris paribus)為前提,即所有理論都必須建基於簡化現實的模式之上。例如在其他變數的值保持不變的情況下,分析兩個主要變數之間的關係。於是,在現實世界充滿變化的情況下,經濟分析便往往失效,遑論準確預測未來。例如在二〇〇八年,金融海嘯席捲全球,就連諾貝爾獎得主的水晶球亦一樣失靈,事前真正能預見危機將至的經濟學家,更是屈指可數。
既然經濟學家都不一定百發百中,社會又為何會出現一種“凡遇經濟問題,偏向訴諸權威”的現象?韓裔經濟學家張夏準認為,這大概跟平民百姓對經濟知識普遍不足有關。既然經濟學攸關社會民生,這門貌似高深的學問,就理應自小從教育着手。要提升國民的經濟基本功,就要將經濟知識普及;要培養經濟思維的頭腦,張夏準這本《拚經濟》是不錯的選擇。中文書譯充滿台灣風味,但其實英文原名,不外乎就是一本關於經濟的“用家指南”。作者的原意,是希望以平實淺白的語言,向讀者介紹不同流派的經濟學理論,教他們判斷理論背後的政治目的,以及在真實世界中各類常見的經濟議題,例如國際貿易、金融市場、政府實行的經濟政策和運作模式等。作者是劍橋大學政治經濟學博士,曾在該校任教,現於倫敦大學亞非學院教授經濟學,也是英國《衛報》專欄作家。他曾擔任劍橋大學發展研究中心主任,以及聯合國、世界銀行、亞洲發展銀行的顧問,近年在英語世界亦推出不少“經普”(經濟普及教育)書籍,大都叫好叫座,深受市場喜愛。
要訓練經濟思考的能力,自然需要一些實用的知識工具,《拚經濟》由淺入深,閱畢全書,更有門外看熱鬧,門內看門道之感。在書中第一章,張夏準便發揮教授本色,先批評學校所教的經濟學,然而透過簡明易懂的方式,教導讀者如何解讀數據、如何追求成長、如何規範市場等經濟課題,全程沒有使用任何數學公式。然而對沒有經濟學背景的讀者來說,大概不會發現作者在《拚經濟》中,其實有不少“偷運私貨”、即透過介紹經濟學理論或討論經濟議題,在敘事時加入自己的立場。例如他認為所有發達國家的致富之道,皆有賴於政府積極干預經濟,但他未有申明實證研究的結論,其實並不支持凱因斯理論的推斷,所以“政府舉債,擴大開支,便可刺激經濟”的論述,基本上只流於理論層面。又例如作者一直對“自由貿易”反感,但並未同時提供具體陳述,證明自由貿易弊大於利。他認為一個後起國家的長期經濟發展,有賴於發展具優勢的高技術產業。然而從國際市場上的競爭力來看,後起國家跟先進國家相比,明顯輸在起跑線。倘若沒有外力介入,如運用貿易壁壘、高關稅、進口配額等政策工具,按照比較優勢理論,在外國優勢產業大舉進軍市場後,後起國家的新產業必然會萎縮,甚至無法立足。
當然,凡事一體多面,要貼近客觀事實,畢竟需要兼看兼聽。如果以為張夏準的《拚經濟》是一本大學“經濟101”的教科書,讀者可能難免失望。
王少保